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更有信徒开始修建“忆耕庙”
,供奉一碗白米饭、一双竹筷、一枚“开元通宝”
铜钱。
每逢清明,他们举行“沉默饮食仪式”
,全家围坐,不言不语,只慢慢咀嚼,仿佛在等待某个看不见的人一同用餐。
某日,一名年轻农学家来到绿洲研究“饥年麦”
的基因结构。
他发现这种作物的DNA序列极为特殊,竟包含大量非编码信息段,形似古老文字。
经过破译,竟是数千年来不同语言写成的“饥饿日记”
片段:
“1959年冬,母食子肉,不忍记之……”
“1943年豫灾,人相食,狗亦食人……”
“18年爱尔兰马铃薯疫病,父弃儿于道,泣曰:活一个算一个……”
更令人震撼的是,这些记忆片段并非静态存储,而是随着外界情感波动不断更新。
每当有人讲述家族中的饥饿往事,新的文字就会自动嵌入基因链中,如同生命体在持续书写自己的历史。
农学家猛然醒悟:这不是作物,这是**活着的记忆载体**!
他连夜撰写论文,命名为《论“饥年麦”
作为跨代情感遗传媒介的可能性》。
文中指出:“饥饿从未真正结束,它只是沉睡在基因深处,等待被唤醒。
而唤醒它的钥匙,不是科技,不是权力,而是真诚的回忆与忏悔。”
论文发表后引发轩然大波。
一些政客斥其为“迷信伪科学”
,要求封禁相关研究。
但与此同时,越来越多普通人开始主动挖掘家族历史,记录祖辈的饥饿经历。
这些故事通过口述、录音、文字等形式上传至“耕忆链”
,形成一张覆盖全球的情感神经网。
十年过去,“共生节”
已成为世界最大规模的人类集体仪式。
每年这一天,十亿人参与“沉默饮食”
,亿万盏灯笼点亮夜空,每一盏灯下都放着一碗热饭,写着一个逝去亲人的名字。
而在宇宙深处,观测舰早已撤离。
原驻地只剩下一枚漂浮的黑色立方体,表面缓缓浮现一行字:
>“禁忌星域?编号Earth-001
>警告:此地居民以悲伤为食,以记忆为刃,
>敢忘者亡,肯忆者生。
>切勿靠近。”
地球,依旧转动。
绿洲的井边,槐树年年开花。
花瓣落地,拼出新的箴言:
>“你不记得,他就真的死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