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而如果一个民族沿着这个方向去走,就完全背离了孔子的思想。
酒桌上巧舌如簧的那种状态,就是孔子所说的巧言令色。
我在酒桌上特别不会说话,经常只说:“对不起,我不喝酒。”
“不行,我真不喝。”
我没有更多的理由,也不会骗人,不会想方设法找理由,比如“我有高血压,我不能喝”
。
这就是真诚的态度——既不欺骗,也不奉迎。
如果酒桌上的巧舌如簧你有幸没见识过,那么婚礼上的司仪,用“粗暴”
的方式,故意把大家都说哭的这种态度,是否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有的司仪说完一串词,父母听得流眼泪,司仪心里得意:“怎么样?被我说哭了吧!”
这种表现没有真情实感,只是一种毫无诚意的工作习惯。
还有一些培训课上的浮夸表演,整个场地放着躁动的音乐,有人不断地教你如何“起范儿”
,如何号召。
还有的培训,讲到开心的时候,突然唱一首《我的老父亲》,台下哭成一片……这种感觉,难免会让一些身处其中的人觉得异常尴尬、如坐针毡。
这种浮夸的表演,不是发自内心的,也是孔子讲的“巧言”
。
所谓过犹不及,凡事一旦超过尺度,就缺乏真诚,它背后一定有着一些不为人知的目的。
比如商务宴请,双方好好聊天,谈合作、谈条款,在商业社会是很正常的沟通。
如果非得把人灌醉了,才能谈条件,这里就可能有猫腻——一方有着不合理的诉求,在正常情况下是达不成的,必须得跟对方混成哥们儿,打破彼此的商务边界,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那什么叫“令色”
呢?西方有一个词,叫babykisser(亲婴儿的人)。
Babykisser形容的是政客,他们走到人群里,总要找小孩,赶紧冲过去抱过来亲一下,小孩不愿让他亲也要亲。
有的下属对待老板,并不是从内心里恭敬,如何辨别呢?真正的恭敬是有尺度的,是带着尊敬的态度,进行平等的对话。
倘若是虚假的恭敬,则会表现得很过分、很夸张。
比如,下属的眼睛永远只在领导身上,目不转睛地盯着领导——领导笑,他也笑;领导皱眉,他也皱眉。
但在平常老板不在的时候,这位下属却是一个很威严的人,一旦老板出现,他就变成了一个“政客”
,而老板则是“孩子”
。
一个人如果想费尽心思取悦另外一个人,他的表情会不断地变化,毫无风骨。
孔子不喜欢眉飞色舞的人,但很多人就是喜欢夸张的表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