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义之与比:凡事没有绝对的对与错
banner"
>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适”
在有的版本里读作“敌”
。
我们遵循古代的读音,念“敌”
是可以的。
“无适也”
,没有什么是一定可以的;“无莫也”
,也没有什么是一定不可以的;“义之与比”
,是指要看它是否符合义。
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对天下发生的很多事,如政策变动、战争等,在进行评判时,没有绝对的对,也没有绝对的错,一切都要取决于事情本身是否符合义。
人们遇事,有时候会简单地划分自己的阵营,形成“部落效应”
。
《不妥协的谈判》这本书对“部落效应”
进行了阐释,认为人与人之间大量的争执都来自你认为自己属于哪个部落,你要坚决捍卫自己所在部落的权利,要誓死坚守自己所在部落的立场,哪怕这个立场并不合理,你也不会退让。
当一个人选择了某个部落,一定要捍卫这个部落的权利时,就一定会用固有的立场和原则去评判是非对错。
但是孔子说,没有绝对的对与错。
判断一件事是对是错,要取决于它是否符合义。
符合义,在当下就是对的;不符合义,在当下就是错的。
孔子判断是非,是从义的角度,从大是大非的角度,而不是只考虑某一个利益集团的需求。
比如在当时,不论是与“三桓”
为伍,还是站在鲁公的阵营,或者是站在老百姓一边,只要一站队,就一定会产生部落效应,会出现绝对的对和错。
但假如判断对错的核心是义,那么很多事就可以重新讨论、重新评估。
正因为如此,孔子认为很多事不是一定可以的,也不是一定不可以的。
孔子用这样的原则来面对天下事,比如君王的更替、国家的政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