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第二节纪录片功能定位
banner"
>
纪录片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它必须承担某些传播功能,这是纪录片得以存在的基础,也是它不断繁荣发展的动力。
事实上,从国家、社会、群体、个体等不同的视角来看,纪录片具有相互联系又各有不同的功能。
一、宣传教化与观念建构
众所周知,每个纪录片制作机构都从属于具体的国家实体或社会组织。
新闻纪录片、理论文献纪录片等纪录片类型,和电视新闻节目一样,天然地具有浓烈的意识形态属性。
例如,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前夕,中央电视台拍摄了大型理论文献纪录片《理想照耀中国》,刻画了一代代共产党人的形象,传达了不同时代共产党人“为信仰奔走,为信仰奋斗,为信仰牺牲一切”
的理想信念。
再如,美国导演斯蒂夫·詹姆斯历经多年拍摄而成的纪录片《篮球梦》,讲述两个黑人青年从14岁开始,为进入NBA打球这个梦想而不懈奋斗,最终梦想成真的故事。
这实际上是在建构美利坚民族的价值观,即任何个体通过奋斗,都可以改变自己的生存境遇——这就是所谓“美国梦”
的内涵。
尼可尔斯认为,纪录片在民族性建构过程中包含了一种集体归属感,它引发共同的利益以及超越契约关系的类似于家庭亲属般的一种更为亲密的关系,塑造共有价值观与信仰,使人们紧紧结合在一起。
[17]也就是说,纪录片在建构族群观念、启蒙民族意识等方面可以发挥积极作用。
以纪录片《丝绸之路》为例,创作者沿着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寻访,不仅找到了当年的历史遗迹,更是对中国各民族关系进行了梳理。
该片反复提到西域各民族与汉族之间的关系,传达出各民族和睦相处的观念。
这为中国多民族国家架构提供了历史参照与合法性说明。
二、反映现实与文化记忆
现实生活是纷繁复杂的,人文社会纪录片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反映现实生活,帮助观众重新认识现实生活,挖掘各种人群的生活状态,关注弱势群体,进而发现社会问题,推动社会变革,促进社会公平。
1932年,西班牙导演路易斯·布努艾尔拍摄了《无粮的土地》,反映西班牙乌尔达斯山区发生严重的旱灾,人们挣扎在生死边缘,但没有看到任何救援的现实。
影片中叮满马蜂的驴子,高烧不退的男人,孩子饿死后母亲悲苦的脸庞,坠落山崖的山羊等镜头,深刻反映了西班牙内战前夕处于社会底层民众的悲惨境遇。
文化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也是形成现实生活中人们特定价值观的重要因素。
德国学者阿莱德·阿斯曼曾指出,文化记忆即我们心存的传统,它通过千百年世代相传的文本、图像和仪式的重复性积淀而形成,不仅铸就了我们的时间意识和历史意识,也铸就了我们的自我观以及世界观。
[18]2005年,中央电视台和故宫博物院联合拍摄的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故宫》,以故宫历史为主线,全面展现了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建筑文化、礼仪文化、瓷器文化等众多文化类型,为观众了解中国明、清历史进程,增强国人文化自信打开了一扇窗户。
三、获得知识与情感认同
青少年群体正处于求知旺盛期,获取知识是他们观看纪录片的重要目的,自然科技纪录片为他们了解大自然奥秘、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提供了良好平台。
例如,法国导演雅克·贝汉等执导的纪录片《迁徙的鸟》,反映了从寒冷的北极到炎热的撒哈拉大沙漠,从深邃的科罗拉多大峡谷到万米高空,各种候鸟为了生存繁衍历经艰难不断迁徙的过程。
观众从中不仅可以获得鸟类世界的诸多知识,而且可以看到人类肆意破坏自然环境给鸟类带来的生存危机。
实现情感交流历来是影视艺术作品的重要使命,而优秀的纪录片同样可以实现社会阶层之间、群体之间乃至个体之间的心灵沟通。
例如,彭辉执导的纪录片《平衡》,讲述在青海省可可西里地区,以队长扎巴多杰为代表的“野牦牛队”
,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与盗猎分子展开殊死斗争,使藏羚羊生存环境得到极大改观,但最后扎巴多杰本人却牺牲了的故事。
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观众会逐渐被这样一种情感填充:感动于扎巴多杰及队员们克服重重困难而执着前行的行为,感动于他们在人心险恶之中依然保持正义的伟大精神。
四、个性表达与审美娱乐
纪录片可以在国家、社会、群体等层面进行宏大叙事,也可以在个体层面进行微观表达。
纪录片都是由具体的创作者完成的,必然带有创作者的主观意识和个人烙印。
纪录片作为一种传播理念的工具,除了可以传播国家话语,还可以传播创作者的个人话语,包括他们对社会的观察思考、人生的感悟、情感的抒发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