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第二节纪录片伦理规制
banner"
>
任何人都生活在某个具体的社会群体中,纪录片创作者也不例外。
任何社会群体的存在都有其社会规范,也就是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约定俗成的规制,包括道德、法律等。
纪录片创作者也需要遵循基于社会规范的行业规范。
一、纪录片创作中伦理问题的产生
美国学者比尔·尼可尔斯认为,纪录片通过再现现实与现实世界建立联系[29],大致方式有三种。
一是向观众展示现实世界的表象。
在观众心目中,一旦某部影片以纪录片的名义出现,所有的镜头就应该是真实的,那纪录片创作者是否能在拍摄时恪守职业道德,保证这些镜头的真实性,同时保证它没有侵犯被拍摄对象的权益。
二是代表或传达了其他人的利益。
在很多情况下,纪录片创作者隶属于某个团体或某个机构,这些团体或机构的创作原则会对纪录片创作者的判断形成干扰,纪录片创作者能否在拍摄时恪守职业道德并排除干扰,保证纪录片内容是真实的,同时保证它没有侵犯被拍摄对象的权益。
三是可能会以律师代表其委托人利益的方式向观众再现世界。
例如,表现模式纪录片中会出现纪录片创作者围绕特定的主题进行内容重构的情况,在这个过程中,纪录片创作者是否能恪守职业道德,保持客观公正,同时保证它没有侵犯被拍摄对象的权益。
纪录片创作者面对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两种:一是与观众的关系,二是与被拍摄对象的关系。
纪录片创作者与观众发生关系的渠道主要是影片本身。
从最理想层面来说,观众在影片中首先需要感受到真实,其次是感觉到好看。
纪录片是否好看一方面与创作者的创作水平有关,另一方面与观众的欣赏水平有关。
真实是纪录片的底线,要求真实则是纪录片伦理规制的第一个层面。
假如某部影片以纪录片的名义出现,但是观众有证据说明某些情节甚至整部影片是失实的,那么这部影片就违背了观众的观影期待,进而违背了纪录片创作者与观众本应有的良性关系,当然也就违反了纪录片要求真实这个伦理规制。
进一步来说,如果某部影片以纪录片的名义出现,但是由于观众不了解具体创作过程,即使观众感觉影片是真实的,甚至是好看的,但是由于一些主客观原因,某些情节甚至整部影片实际上都是失实的,那么也违背了观众的观影期待,进而违背了纪录片创作者与观众本应有的良性关系,当然也就违反了纪录片要求真实这个伦理规制。
二、纪录片创作与真实原则
纪录片与文学艺术一样,人物和事件至关重要。
但是,纪录片中的人物和事件必须是客观存在的。
纪录片强调真实,其他艺术形式也同样强调真实,而其他艺术形式所要求的真实与纪录片的真实最本质的区别,就是纪录片中的人物和事件具有客观实在性,而其他艺术形式中的人物和事件则不一定具有客观实在性。
[30]在纪录片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中,人们讨论客观要素的主要目的是保证纪录片素材真实,防止失实情况的发生。
客观要素可以具体划分为材料真实与逻辑真实两个方面:就材料真实来说,纪录片的基本材料必须来源于现实生活,要有据可查;就逻辑真实来说,纪录片的基本材料要符合历史逻辑,要经得起检验。
也就是说,从操作层面来讲,如果纪录片中出现材料失实或逻辑失实任何一种情况,甚至两种都有,即可判定其违反了纪录片要求真实这个伦理规制。
2006年,美国导演戴维斯·古根海姆执导的纪录片《难以忽视的真相》公映,影片讲述了全球气候变暖及环境恶化所带来的灾难,呼吁人们保护环境,减缓全球暖化趋势。
该片于2007年获得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
。
不过当年10月,英国高等法院裁定,这部纪录片存在至少9处失实,不适合向学生放映。
该片提到,全球海平面在不久将升高7米,但是科学界普遍认为这个周期至少需要1000年,英国高等法院法官裁定,这种说法耸人听闻。
影片提到卡特里娜飓风肆虐美国、非洲乍得湖水位过低、乞力马扎罗山冰川消融都是全球变暖的恶果,法官裁定这种说法证据不足。
影片提到科学家首次发现北极熊因长距离游泳却找不到浮冰歇脚而淹死的现象,法官裁定科学家最近的确发现4头溺水致死的北极熊,但它们溺水是由一场风暴造成的,因此这种描述无法得到科学支持。
以上这些情况的出现,意味着该片没有严格遵循材料真实这个基本要求,因此违反了纪录片要求真实这个伦理规制。
2013年,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了8集电视纪录片《京剧》,意图为观众呈现京剧200年发展中的传承流变、融合发展和包容创新,折射时代变迁、国家兴衰和个人命运。
影片播出后,尽管引起很多观众的热捧,但是也遭受了很多京剧研究专家的强烈质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