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做人做事往往“细节决定成败”
,这句话放到纪录片创作中同样适用。
纪录片最终打动观众、使观众产生共鸣的正是影片中通过细节所表达的情感,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最终留在观众记忆里的也正是一个个鲜活、生动、感人的细节。
好的细节所展现的魅力会历久弥新,带给人无限的回味。
[10]当然,细节虽好,但并非越多越好。
如果与主题表现相游离,那这样的细节也绝非真正意义上的有效细节,而是干扰主题的伪细节。
如若这样的细节过多地充斥其间,不仅会淹没和冲淡主题,还会使影片显得混乱、冗长、拖沓,降低观众的观看兴趣。
对于细节,创作者一定要去伪存真,宁缺毋滥,找出最吸引人、最打动人、最有代表意义的细微之处。
纪录片中的细节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自然细节,多见于自然科技纪录片。
例如,在纪录片《回家》中,熊猫高高吃竹子时满嘴冰雪,而熊猫永巴则先把竹子上的冰雪蹭掉,然后用嘴巴咀嚼鲜竹,这两个细节镜头表明了熊猫在不同年龄段的生存经验是有区别的。
二是人物细节,多见于人文社会纪录片和人类学纪录片中。
例如,纪录片《幼儿园》中,出现了一个孩子放凳子却怎么也放不好的长镜头,具体形象地呈现了孩子成长历程中的“烦恼”
。
“在一部作品中,细节是十分重要的,细节像血肉,是构成艺术整体的基本要素。
真实生动的细节是丰富情节、塑造人物性格、增强艺术感染力的重要手段,也是作者用来表情达意的有力方法。”
[11]三是环境细节,环境细节显示主人公的生活环境,有刻画人物形象、渲染气氛、深化主题,甚至奠定影片基调的作用。
例如,纪录片《俺爹俺娘》中,出现很多次沂蒙山区的大山和当地富有特色的民居,为影片增色不少。
要想在纪录片拍摄中拍到细节,摄像师需要在拍摄工作中遵循两个原则。
一是要有清晰的拍摄目标。
纪录片拍摄的往往是现在进行时的生活,生活的不可预知性让创作者无法制定出详细的拍摄脚本,但是其对事件的大致走向应该有合理预测,对拍摄重点应该比较清楚。
当对即将发生的事情有合理预期时,摄像师就有了比较固定的拍摄方向和目标,而不会毫无目的地乱拍一气。
二是早开机和晚关机。
在拍摄纪录片时,人物的情绪往往有一个酝酿的过程,摄像师提早开机,可以将人物情绪的细微变化记录下来;或者是在细节拍摄时,很多细节往往在不经意间出现,让摄像师措手不及,如果提早关机,会错过一些精彩瞬间。
此外,利用早开机和晚关机,摄像师可以拍摄到被拍摄对象尚未“伪装”
的原始面貌,即使是一些细微的表情和行为变化,也可以传递出更为生动和鲜活的信息。
[12]
4.重视声音
纪录片是声画一体的影视艺术作品,声音元素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
如果一部纪录片的声音层次不够丰富,那么环境的空间感就出不来,往往给观众造成不真实的感觉。
以同期声为例,同期声在纪录片拍摄当中十分重要。
但是在中国,同期声录音质量一直没有引起广泛重视。
很多纪录片在拍摄过程中,只使用摄像机本身自带的话筒录音,没有额外的录音设备,且没有配备专门的录音师,直到后期进行声音处理时才发现音质不清晰等问题,并且无法使用备份录音进行替换。
相比之下,国外纪录片一直比较重视同期录音,对录音质量要求很高。
例如,英国广播公司和美国探索频道出品的纪录片多年来一直保持有稳定的收视群体,与其极高的质量要求包括录音质量要求有很大关系。
正如澳大利亚导演克里斯·麦可黎所言,“中国纪录片要在海外寻找市场,必须达到一些基本的要求,首先是技术质量”
[13]。
声音元素在纪录片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