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当然前提是必须把握好轴线关系,不能进行越轴剪辑。
例如,在纪录片《营生》开头的“乐手会面”
这个场景中,唢呐乐手郝绥清坐在黄河岸边等待同去“迎亲”
的同伴,在这个过程中,摄像机镜头的角度有多次变化,分别是平视侧面角度—平视正面角度—平视背面角度—仰视正面角度—平视背面角度。
这样的变化一方面使得镜头的表现极大地丰富起来,另一方面也使得观众对郝绥清这个主要人物的外貌特征和陕北当地的地理风貌有了全面了解。
当然,“景别匹配”
与“角度多变”
这两个镜头组接技巧的实现,与两个具体要求直接相关。
从叙事方面来说,需要强调、渲染、铺陈的一些关键性场面,需要切实考虑这两个方面的问题,并不是纪录片每个地方都需要这么剪辑;从技术条件来说,只有在拍摄时实现多机位拍摄或者单机位多景别、多角度拍摄拍到这方面的素材,才会有剪辑的可能。
三是缓冲处理,在镜头与镜头的过渡中,动态镜头与静态镜头关系处理不当是纪录片剪辑中的常见问题。
当动态镜头过渡到静态镜头时,如果剪辑人员不考虑缓冲因素,实现直接硬切,除非是为了实现某些特殊表意意图,否则容易给观众视觉、心理造成跳跃、不舒适感。
具体来说,镜头剪辑中的缓冲需要遵循“动接动”
“静接静”
“动静结合”
10字基本原则。
动态镜头是指人物动作和运动镜头以及固定镜头中的运动场景,静态镜头是指人物静止和固定镜头中的静止场景。
所谓“动接动”
就是指某个动态镜头可以和其他动态镜头实现直接过渡剪辑,而“静接静”
是指某个静态镜头可以和其他静态镜头实现直接过渡剪辑,这两种剪辑情况只需要考虑镜头叙事或表意的完整性,不需要考虑缓冲问题。
真正需要考虑缓冲问题的是“动静结合”
,也就是某个动态镜头与其他静态镜头实现过渡剪辑,或者某个静态镜头与其他动态镜头实现过渡剪辑。
当某个动态镜头与其他静态镜头实现过渡剪辑时,剪辑人员需要找到拍摄时拍到的这个动态镜头由动到静的“落幅”
,并保留适当长度,然后与静态镜头剪辑连接起来;当某个静态镜头与其他动态镜头实现过渡剪辑时,剪辑人员需要找到动态镜头由静到动的“起幅”
,并保留适当长度,将这个静态镜头与动态镜头的“起幅”
连接起来。
这里两次提到的“适当长度”
一般是1—3秒。
这里举一个动态镜头与其他静态镜头实现过渡剪辑的范例。
例如,纪录片《老头》中有这样一个经典剪辑段落,前面一个镜头是大雨滂沱,老人快速前行去避雨,直到消失在小树林后面,这就是一个由动到静的过程,然后接上老人躺在**休息的静态镜头,使得观众在视觉上和心理上感觉流畅,保证了镜头组接的自然。
(3)转场与镜头组接
纪录片剪辑中,当遇到地点发生变换、时间发生转换、情节段落自然结束等情况时,需要进行细节处理,这就是转场剪辑。
一是技巧转场,指创作者使用非线性编辑软件中的技术手段实现转场,如淡入淡出转场、解说词转场、字幕转场、音乐转场等。
观众可以发现转场痕迹,造成一种心理间断感和缓冲感。
二是无技巧转场,指创作者在前期拍摄时有意识地拍好转场镜头,在转场剪辑时直接使用,有相似体转场、人物运动转场、特写转场、拉镜头转场、空镜头转场等。
观众不仔细看就不会发现转场痕迹,具有观看的连续感和流畅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