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文学

第三 纪录片创作题材(第1页)

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第三节纪录片创作题材

banner"

>

中央电视台原台长杨伟光曾将纪录片划分为纪实型纪录片、写意型纪录片和政论型纪录片三大类。

21世纪初,四川大学教授欧阳宏生依据创作题材的不同,在《纪录片概论》一书中,将中国纪录片划分为六种类型。

一、新闻纪录片

新闻纪录片在中国最早出现于1910年代,利用最近新闻影像素材,在讲求时效性和政治导向性的前提下,着眼于过程记录,全景式展示事件、现象、人物全貌。

早在1908年,意大利商人劳罗斯在中国试验性地拍摄了《上海第一辆电车行驶》《西太后光绪帝大出丧》等新闻纪录片。

中国人拍摄的最早的新闻纪录片为《武汉战争》(1911),是中国魔术师朱连奎和一家洋行“美利公司”

合作拍摄的,记录了1911年10月12日武昌起义新军占领汉口、汉阳的情况,还出现10月27日起义新军在汉口大智门车站进行的激烈争夺战和11月16日起义军自汉阳反攻、二次光复汉口等战斗场面。

相较于电视新闻“短”

“平”

“快”

的特点,新闻纪录片要求事件持续时间较长,且具有比较重大的社会意义和代表性,具备丰富的信息。

与电视新闻相比,新闻纪录片对时效性有一定的要求,但是没有如新闻一样,以无限缩短与事实发生的时间间隔为第一追求。

由于后期制作需要一定时间,新闻纪录片在时效上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此外,新闻纪录片与电视新闻相比,更加注重深度和过程,同期声也被更多地运用,画面的叙事功能也得到了加强,而且为了使事实的叙述更加丰满,更有深度,解说词作用尤为重要。

从节目形态来看,目前被称为电视深度报道的新闻实际上属于新闻纪录片的范畴,如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制作的新闻杂志节目《60分钟》,中国中央电视台制作的新闻杂志节目《东方时空》等。

2015年,由中央电视台和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联合推出的电视纪录片《中国建设者》(第一季)引发广泛关注,这部新闻纪录片将镜头对准了中央大型企业,如中交集团、中国铁建、南方电网、中国建筑等,摄制组纵横大江南北,去往万米高空、浩瀚江海、草原深处、深山无人区,寻访记录当下中国正在建设实施的重大工程中的设计者和建设者们为实现梦想而努力奋斗的故事。

摄制组在拍摄之前就进行了精心的策划和布局,将工程建设当中最精彩的部分以剖面的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

例如,《海底之吻》讲述的是港珠澳大桥建设,大桥建成需要6年的时间,而该片创作者只截取了其中48小时的重要时间点,对一根沉管下沉的全过程进行了重点讲述,内容惊心动魄,扣人心弦。

这些超级工程的建设和完成,大多需要几年的时间,摄制组为了在30分钟内讲清楚故事,集中展现了工程中最有看点、最有价值、最为激动人心的一面。

二、历史文化纪录片

历史文化纪录片在中国最早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对历史遗迹、文物器皿、文化景观等进行整合拍摄,间隔穿插学者研究成果,折射当代人对民族历史和文化的深刻认识、体验与反思。

由于近现代以来中国特殊的历史演进进程,历史文化纪录片在中国出现较晚。

改革开放初期,由中央电视台与日本广播协会合作拍摄的纪录片《丝绸之路》迅速在中日两国兴起重温历史文化的热潮。

这部纪录片为后来此类纪录片的勃兴奠定了坚实基础,如在结构安排上,依据特定主题,以创作者的活动路线为线索,分系列沿古丝绸之路展开,在总体由东到西的探访中,做到点线结合;每集自成一体,在完成叙述任务的情况下,又承上启下,成为影片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历史文化纪录片折射的是当代人对历史的认识、体验与反思。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这种类型纪录片通常采用全知叙事视角,创作者能方便、自由地转换观察点,全方位地叙述历史事实,把历史事实的各个方面展现在观众面前,交代其来龙去脉,探讨其原因、意义。

“历史文化纪录片中的多元视角的探索体现出当代独特的历史解读方式,它能够在‘小人物——大历史’、‘小事件——大背景’以及‘理性阅读——视觉商品’间寻求一种平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电影空间黑粉五百万的影帝夫人又拽又凶柴刀流恋爱日常陵夭苍穹之上我真的没想当魔王啊侯门风华:拜见极品恶婆婆沈影帝的小甜妻七十年代掌中娇重生之学霸攻略被拉入群聊的创世神国民影后:老公,安分点!三国之上将邢道荣西游:大王不好,他又来抓食材了梦回大明春都市之大仙尊龙图案卷集·续重生之我是星二代镇国战神风水主播,一个关注全网官方慌了我在大明养生百年电影世界交换师仙酿师重生农女巧当家年代文中的小媳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