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文学

第一 纪录片素材拍摄(第7页)

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一是声音可以塑造形象,表现人物的个性。

声音是生命的外在表现形式,每个人的声调、语速、语气、音量、口音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包含大量的情感信息。

例如,纪录片《高三》开头,一轮弯月挂在天空,传来了班主任王锦春几声低沉的“起床!

起床!

起床!”

的呼唤声,将观众的思绪瞬间带入高三生活的氛围中。

二是声音可以扩展画面空间的深度和广度,声音的远近和方向都是观众认识空间的手段。

例如,纪录片《华氏911》在讲到客机撞上双子塔时,没有出现画面,只有黑屏加飞机呼啸而过、撞击爆炸等声音,震撼效果远高于声画同时出现。

三是声音可以作为抒情元素。

在纪录片中适当保留一段声音,使其占据较长的时间,在结构上就会形成一个抒情的段落来抒**感。

例如,在纪录片《俺爹俺娘》结尾处,主人公对爹和娘的呼唤,增加了回音效果,让观众听后潸然泪下。

同期声是纪录片声音元素中的重要类别,基本要求是要保证声音清晰,不失真,观众能够听清、听懂。

因此,纪录片创作中需要专门设置录音师这个分工。

由于纪录片的被拍摄对象没有受过台词训练,因此其使用方言、发音不准,或者含混不清的情况比较多见。

在这种情况下,录音师不能中止拍摄而去纠正被拍摄对象的发音问题。

这个时候除了应该尽量把声音录制清楚外,后期字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此外,纪录片在现场拍摄中,无法进行有效“清场”

,经常会需要对一些干扰声进行处理,如很多环境噪声等;加上创作者无法完全掌握被拍摄对象的行动方向,故现场拍摄有一定限制。

因此,录音师需要对现场进行准确判断,选择好站位,合理使用话筒,注意混响、环境噪声等干扰因素,处理好声音的空间关系与距离,以保证现场录音质量,方便在后期编辑阶段让剪辑师得心应手地开展工作。

(三)拍摄意识

1.方法意识

一是挑选,指摄像师在现场进行观察、分析、综合,将那些最能体现事件或人物本质的、最能说明问题的,并且适合拍摄的素材从生活中挑选出来进行拍摄。

无论什么类型的纪录片,在拍摄时必须要有反映这个选题意蕴的核心画面,摄像师的重要任务就是拍摄到这样的画面。

例如,周红执导的纪录片《我会回来》,讲述的是来自美国的女志愿者珍珠在天津某福利院为特殊儿童服务的故事。

这是一个影片基调偏感动型的选题,珍珠如何给特殊儿童实施治疗的画面是最核心的。

当在这部影片中看到珍珠无微不至地关心孩子们成长,为他们按摩、制作辅助康复设备的很多镜头时,观众瞬间为珍珠的大爱所感染。

摄像师是否能够拍摄到反映选题意蕴的核心画面,取决于他对生活、事件的认识深度,也取决于摄像师的经验和态度。

二是等待,指摄像师在不影响生活自然流程的前提下,随时做好拍摄准备,耐心地等待最富有表现力时刻的到来。

很多现场事态的发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体现了纪录片情节呈现的随机不确性。

例如,冷冶夫执导的纪录片《潜伏行动》,主要讲述的是警方击毙海南省五指山地区一个犯罪团伙首领刘进荣的过程。

刘进荣曾当过侦察兵,反侦察能力很强,犯罪团伙人多势众,火力强大。

警方经过严密布控,整整在山上蹲守了40多小时,才等来刘进荣的出现。

刘进荣被警方狙击手先打伤后击毙。

跟拍摄像师也跟随武警战士们蹲守了40多小时,才等来这个重要时刻。

因此,这类非常重要的画面的拍摄,要求摄像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去等待。

当然,等待并不意味着摄像师要“死等”

或“傻等”

,而是要求摄像师能够提前预知某些事态的发生,在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对事情发展的走向进行预先判断,进行预见性等待,并提前做好准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电影空间黑粉五百万的影帝夫人又拽又凶柴刀流恋爱日常陵夭苍穹之上我真的没想当魔王啊侯门风华:拜见极品恶婆婆沈影帝的小甜妻七十年代掌中娇重生之学霸攻略被拉入群聊的创世神国民影后:老公,安分点!三国之上将邢道荣西游:大王不好,他又来抓食材了梦回大明春都市之大仙尊龙图案卷集·续重生之我是星二代镇国战神风水主播,一个关注全网官方慌了我在大明养生百年电影世界交换师仙酿师重生农女巧当家年代文中的小媳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