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无论哪种时态事件,其共同之处是事件本身只能呈现表象,只有通过采访相关人物,如当事人、目击者、相关者和专家学者等,才能揭示事件的真相和意义。
但是,对事件中的人的采访,已经不重在人本身,而重在对事件真相和意义的揭示,是一种目标非常明确的采访,提问的范围都有一定的限制,即以获知与事件真相有关的信息为宗旨,他本人的个性、感情如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能代事实发言,说出真相。
例如,在徐童执导的纪录片《老唐头》中,主人公唐希信被同学指婚,一方面,表现了他极其讲义气的豪放性格;另一方面,传统东北农民的那种逆来顺受、死要面子的特点也让观众很气愤。
三、纪录片采访原则
(一)有备而行
意大利著名记者法拉奇的采访奥秘是一个“备”
字,如她在采访邓小平前,通过查阅资料做了大量准备工作,知道了邓小平的生平事迹,尤其是他政治生涯中“三上三下”
的经历;知道了邓小平的身世,尤其是留学法国的教育经历等。
在对纪录片策划的过程中,创作者一定要充分考虑纪录片拍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意外与突**况,做好详细的预案。
纪录片采访资料来源多样,可以从当事人和相关人入手,寻找所在学校、单位的档案资料;也可以从学者那里或一些大型的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研究机构查询到相关资料;还可以从新闻媒介上寻找相关资料,尤其是网络媒介高度发达的今天,查找资料已经变得相当便捷。
采访者要确定明确的采访策略,全面、深入地研究受访者;并在此基础上把握好采访的时机,提出一系列好的问题。
(二)良性互动
德国导演沃纳·赫尔措格的采访经验十分丰富。
有一次,当他采访一位有名的登山家时,这位登山家对着镜头侃侃而谈,根本就不受采访议程的约束,赫尔措格果断关掉了摄像机。
这位登山家在炫耀自己的传奇经历时,突然发现摄影机前面的指示灯没有亮,他十分诧异地询问赫尔措格为什么关掉摄像机。
“你没有尊重我。”
这是赫尔措格给登山家的答案。
采访过程中,采访者要努力消除心理因素的影响,当采访一些知名的企业家、明星、领导人等时,应该本着“熟悉对象、亮出身份、不卑不亢”
的原则,与对方进行交流;当采访一些下岗职工、贫困户、残疾人等时,应该本着“放低姿态、投入情感、建立信任”
的原则,与对方进行交流;当访谈双方心理形成均势时,应当本着“平等互信、稳重大方、理性客观”
的原则,尽最大可能进行深入交流。
(三)紧追线索
很多采访者在采访前会设计一些问题,然后在采访时按照这些问题的顺序对受访者进行依次提问。
但实际上,随着采访的深入,采访者往往会发现一些事先并不知道的情况,这些情况对于纪录片拍摄或者后期编辑很重要,因此采访者就不能视而不见或者随意放弃,而应该随时调整采访计划,把情况了解清楚。
采访者还需要积极地面对拒绝,巧对拒绝的一个有效的办法是进行“换位思考”
,即采访者应该努力站在受访者的立场,设身处地思考,找到受访者拒绝接受采访的症结,对症下药。
采访者不应持有预设立场,不要用自己的观点、立场和价值观去支配采访话题的走向。
美国导演埃洛尔·莫里斯指出,采访者在采访中要营造一个“竞争性话语体系”
,要对受访者进行“交叉性验证”
,不可偏听偏信。
在采访过程中,采访者一旦发现线索,就应跟踪提问,梳理逻辑,探寻真相。
(四)驾驭时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