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借助历史话语表达对不同社会成员的人文关怀,凸显了创作者的人文精神。”
[9]历史通常是“过去时”
,对历史特别是年代久远的历史的探寻大多只能依赖史料、文物和专业研究;而影像是“现在时”
,要用“现在时”
去表现“过去时”
,是比较困难的,当史料严重匮乏时,这个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那就是影像的“缺乏”
,因此空镜头以及再现情景、三维动画等虚拟元素经常被使用。
中国是一个拥有约5000年灿烂辉煌历史的文明古国,因此可作为纪录片选题的历史遗迹、文物器皿、文化景观等数不胜数。
当然,从《丝绸之路》开始,近40年来,人们拍摄了很多这种类型纪录片,比较著名的有《望长城》《故宫》《复活的军团》《敦煌》等。
例如,由周兵执导的纪录片《敦煌》,用故事化的手法来呈现真实的历史,展现了人物在特定历史事件中的性格和情感。
同时,以学术研究为基础,借此查找相对应的历史时代及真实的历史人物,而这个历史人物又恰恰是具有那个时代特征的代表性人物。
该片对藏经洞的王道士、骗取文物的斯坦因、元代画师史小玉、五代时期的敦煌居民寡妇阿龙、敦煌守护神常书鸿等人物的刻画,对这些特定人物所处的生存环境、生活经历的描述,就是依据较新的历史研究成果。
三、理论文献纪录片
理论文献纪录片在中国最早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对以往实物、文字、照片、影像等素材进行整合,间隔对当事人及相关人员的采访,客观叙述某一历史时期、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情况。
1927年,黎民伟执导的理论文献纪录片《国民革命军海陆空大战记》引发广泛关注,他将早年拍摄的《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孙中山先生为滇军干部学校举行开幕礼》《孙中山先生北上》等新闻纪录片进行汇编,讲述了自1924年孙中山韶关誓师起至1927年北伐期间中国国民革命波澜壮阔的历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围绕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进程,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电影机构先后拍摄了《中国人民的胜利》《解放了的中国》《百万雄师下江南》《红旗漫卷西风》等理论文献纪录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理论文献纪录片发展进入黄金时期,产生了很多具有重大影响的影片;在创作中,突破了过去见事不见人的创作模式,创作手法走向多元化,以人物为中心,或者在事件中突出人物,或者以环境衬托人物,通过人物来传达时代精神和风貌,以人物之情反映时代之貌,如纪录片《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邓小平》等。
从《让历史告诉未来》开始,理论文献纪录片更多采用纪实手段来进行创作,直接记录生活,再现生活的原生态,如拍摄纪录片《邓小平》时,有关人员采访了几百位当事人和学者,让他们来回忆故去的人和过去的事,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以前全解说词模式,使观众在目睹讲述者的神情姿态和感受现场采访气氛的时候,很自然地接受了影片内容。
2011年,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等联合拍摄的理论文献纪录片《中国道路》,以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发展为大背景,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典文献为载体,形象地展示了90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探寻民族复兴道路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
该片紧紧抓住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推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这一主题,突出了中国共产党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过程中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展现了90年探索取得的丰功伟绩和理论成果;目的在于通过对文献的解读、对理论的阐述,帮助人们深刻理解、深入思考中国道路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以及中国道路的实质和内涵。
这部90分钟的理论文献纪录片的每一个片段和章节都有其严密的内在逻辑结构。
四、人文社会纪录片
人文社会纪录片在中国最早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普通人和当下的社会现实为记录对象,从人文关怀角度去展现生存状态,往往具有很强的社会批判色彩。
这种类型纪录片在中国出现较晚,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人文社会纪录片,是1990年吴文光执导的《流浪北京》。
该片讲述了青年作家张慈,青年画家张大力、张夏平,青年摄影家高波,青年戏剧导演牟森5人在北京寻梦的过程。
这个过程充满了艰辛,充满了矛盾,没有结果,寻找还将继续。
改革开放以后,西方各种思潮涌入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在校大学生和已大学毕业的知识青年比任何时候都向往自由,包括艺术创作的自由。
虽然他们的梦想受到社会现实的限制,但他们从没停下追求的脚步,这是《流浪北京》出现的时代背景。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中国思想解放运动的深入发展和中国新纪录片运动的兴起,中国人文社会纪录片创作活动异常活跃。
这种类型纪录片特别注重对社会各阶层人群生存状况的记录,注重对个体与社会环境的矛盾关系的反映,本着以人为本的精神,再现人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表现人的精神世界和内心追求,反思人的命运与背后的深层原因。
人文社会纪录片以精致、简洁的镜头语言,表达出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是创作者对历史解读后通过视听语言元素表达出来的影片,要求创作者本身具有极高的文化素养,在创作中有精品意识,能深入浅出地表现影片的人文价值和人文理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