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独立纪录片导演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进行创作,而电视纪录片导演却没有那么大的自由空间,需要按照电视纪录片栏目的标准模式进行创作。
但是无论哪种形式的创作,导演都是灵魂,需要由他来组建创作班底,负责组织整个创作过程,如镜头调度、同期声录音、矛盾把握、细节处理、节奏安排等。
在纪录片拍摄中,导演的主客观表达都很重要,导演的主观思想的表达,能够更好地加强观众对真实故事的认知和记忆,导演的主观情感色彩能够直接带动观众的情绪,让观众在观看纪录片时能够与导演产生共鸣。
[5]
纪录片导演在拍摄工作中的具体任务是拍摄组织,即导演在不干扰客观事件发展走向的前提下,在拍摄前和拍摄中实施必要管理工作。
这项工作可以提高拍摄效率,体现对被拍摄对象的尊重,更好地记录自然状态下的事物。
需要注意的是,组织拍摄和拍摄组织是两个性质不同的概念,导演实施拍摄组织的出发点不是弄虚作假,而是在具体操作中,进行规范的管理和组织,使整个创作团队快速进入拍摄状态。
而组织拍摄有悖于纪录片真实性原则,某些纪录片导演像故事片导演那样,为了达到一定目的或效果,刻意虚构,组织被拍摄对象表演自身可能或不可能发生的故事进行拍摄,这种组织拍摄与再现情景性质不同,是一种弄虚作假的行为。
[6]此外,在拍摄时,导演还要参与做好与被拍摄对象沟通、选定拍摄器材和机位等工作。
(二)合理预测
纪录片拍摄和影视剧拍摄有很大不同。
影视剧拍摄需要事先有周密的计划,写出分镜头稿本等,在拍摄前导演已经对影片整体内容胸有成竹。
而纪录片内容往往是不确定的,为了能够拍摄到有价值的内容,导演不得不适时对影片的拍摄做一些合理预测工作,这样可以提高拍摄效率,抓取精彩瞬间,进而提升纪录片整体质量。
“以现在进行时的姿态拍摄纪录片,往往是向未来取材的。”
“未知的一切总是充满悬念和期待,总是可以与观众一起探求、一起体验的真实时空。
为了不丢掉令人浮想联翩、充满**的可知的未来,为了目击一个又一个未知的破解,纪录片创作者拍摄时,必须以预测意识对拍摄对象的行为走向作出合理预测。”
[7]未知的东西是可以预测的,而预测是需要遵循合理的逻辑路线的。
任何事物都是有规律的,一个经验丰富的导演在工作中,根据事物本身的发展逻辑,要有一种预感,这种预感实际上就是预测。
其一是拍摄前预测,要预测观众感兴趣的内容,也就是预测观众的心理;要预测事件的大致走向和结果,也就是预测事件的进展;要预测精彩的戏剧性的瞬间,也就是预测最有价值的画面。
其二是拍摄中预测,要预测拍摄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
一方面是消极预测,即在设想发生某些意外的情况下,创作团队应该如何应对,如拍摄时下雨,该准备哪些防雨设施。
另一方面是积极预测,即为了保证好的拍摄效果而进行的提前安排,如要去拍摄当地的日出景象,要知道什么季节在哪里大概什么时间点能够拍到最美的日出景象等。
当然,如果拍摄的是主题宣告式的纪录片,一般导演事先会有妥善的安排,拍摄工作一般会按部就班进行,但是如果拍摄的是主题遮蔽式的纪录片,拍摄过程中的偶然性较多,就需要导演在拍摄过程中随时做好应付突发状况的准备,预测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主题校正
在纪录片发展史上,关于主题人们有两种不同的见解。
一种认为,纪录片的主要任务就是记录现实,有无主题无关紧要,只要是对现实生活真实的记录,就有它的历史价值,而历史价值正是纪录片的根本所在。
另一种则认为,纪录片不应只是对客观现实的记录,应该对现实素材进行创意性加工,因此纪录片必定是有主题的。
[8]事实上,在纪录片创作过程中,导演不可能没有自己所欲表达的中心思想。
在拍摄前,对影片所欲表达的中心思想,导演也都会有具体的设想。
只是无解说词纪录片,由于需要给观众留下思考的空间,所以往往出现主题遮蔽的情况。
但是主题遮蔽不等于导演没有主题意识。
一般来说,这类纪录片在拍摄前,导演都会有关于主题的某种想象,但是随着拍摄的深入,可能会出现很多偶**况,往往导致最后结果与导演最初的想象大相径庭。
这就需要在拍摄的过程中,导演依据实际情况不断地进行主题校正。
一是主题校正要结合时代大背景。
导演在进行主题校正时,首先应该考虑的是主题的时代性,确定主题与时代是什么关系,反映了时代一种什么样的状态等。
主题只有具备了时代精神,才能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
二是主题校正要结合生活真实。
导演不能因为某一领域太过苦难而有所保留,不能因为某一领域太过黑暗而有所隐藏,当然也不能对生活中的欢乐视而不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