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与“现实”
形成对照,进而产生新的意义。
一般来说,“历史”
通常使用画像、照片、扮演、动画等形式进行叙述,而“现实”
通常使用现场拍摄的方式进行叙述。
两个时空间隔叙事,并使用解说词将它们“套”
起来。
采用这种结构的纪录片一般至少有两条叙事线索。
例如,纪录片《1405郑和下西洋》之《奉使西洋》讲述了郑和如何在明朝政治漩涡中受到明成祖朱棣赏识进而被委以重任,准备出使西洋的故事。
其中一条叙事线索讲述明朝初期政治方面的一系列变革,包括还是燕王的朱棣发动“靖难之役”
篡夺侄子朱允炆皇位等大事件;另外一条线索讲述考古工作者如何利用考古技术和人像复原技术呈现郑和形象等,将郑和出使西洋的事置于明朝宏大的历史背景之下,“历史”
与“现实”
转换自然,叙事流畅,内容丰厚。
(五)散点结构
这种叙事结构一般采用全解说词模式,将时间、地点、景物等多种叙事要素通过论证或者情感线索串联起来,议论、抒情等表意效果明显。
这种结构相对于前面几种结构比较复杂,原因在于叙事线索有明暗之分。
时间、地点、景物等叙事要素呈现规律性变化,观众可以看到,属于明线;议论、抒情等观众可以听到,也可以感受到,属于暗线。
也就是说,时间、地点、景物等看起来比较散,但实际上不散,类似于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
的效果。
这种结构通常有两种情况。
1.散点说理
采用散点说理结构的纪录片,议论大于叙事,思辨性的解说词将时间、地点、历史等串联起来,以表达某种观念。
例如,纪录片《土地忧思录》的解说词写道:
“从1957年到1987年这30年的时间里,全国每年净减少耕地800多万亩,人均耕地只有1.4亩了。
这个数字还不到汉代人均耕地的15,仅仅是唐代、明代人均耕地的19。
那么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呢?当然是多方面的。
现在看起来,除了农业内部结构调整不合理之外,城市和工矿用地面积的扩大,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在上面这段解说词中,创作者开门见山地提出,当今中国耕地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城市和工矿用地面积的扩大。
后面使用解说词加大量同期声采访,充分论证了这个观点,表达了对耕地减少可能导致中国国内粮食供应不足的深深忧虑。
2.散点抒情
采用散点抒情结构的纪录片,抒情大于叙事,抒情性的解说词将时间、地点、景物等串联起来,以抒发某种情感。
例如,纪录片《长白山四季》的解说词写道:
“在以往的岁月里,我向往着祖国的名山——长白山。
我曾经一次又一次在地图上寻找长白山的名字,一次又一次在诗篇中欣赏人们对长白山的深情赞美:长白天池、长白瀑布、长白林海、长白雪原。
我渴望登上长白之巅,在那里欣赏长白山的春天。”
在这段解说词中,创作者非常热情地表达了自己对长白山景色的赞美与向往。
后面的解说词分别围绕长白天池、长白瀑布、长白林海、长白雪原等景色进行描绘,但是赞美与向往之情贯穿始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