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2]“电影眼睛”
这个维尔托夫自创的词组迅速掀起了一场风暴,以他自己以及妻子斯维洛娃、弟弟米哈伊尔为核心的3人小组在苏联电影界异常活跃。
聚集在“电影眼睛”
旗帜下的全国先锋艺术青年,发出很多言辞激烈的宣言,拍摄出很多形式新奇的作品,引爆了一场电影运动。
1928年,维尔托夫和他的弟弟米哈伊尔合作拍摄了纪录片《带摄影机的人》,这部纪录片公映后不仅在苏联引起巨大轰动,也在国际上引起强烈反响,成为苏联早期纪录片的扛鼎之作。
影片中两条线索间隔叙事,一条是苏联普通人民日常生活、工作、休息的场景,另外一条是哈伊尔·考夫曼如何拍摄这些镜头的场景。
影片中镜头无所不至,拍摄角度极尽变化,不时插入摄影机和摄影师的所在和所动,对摄影术进行“揭秘”
,令观者目不暇接,惊叹连连。
在影片中,维尔托夫展现了纪录片的建构过程,提供了一种新型的创作者与接受者的关系。
该片是维尔托夫对他所提出的“电影眼睛”
理论的一次完美实践。
维尔托夫通过他的主张和实践,试图让纪录片作为最有效的媒介手段服务于苏联的现实政治斗争,使纪录片创作上升到一个自觉的美学层面。
他的“电影眼睛”
理论对后来许多纪录片流派的创作理念起到了基础性作用。
维尔托夫同时也是一位未来派诗人,他把未来主义风格带进纪录片创作,歌颂机器和运动,崇尚形式表达,具有浓郁的先锋派精神。
他把赞美机器与新生苏维埃政权结合起来,赋予机器以政治**,力量与美感彼此交融。
维尔托夫的其他纪录片作品还有《电影眼睛》(1924)、《在占世界六分之一的土地上》(1926)、《前进吧,苏维埃》(1926)、《第十一》(1928)、《热情:斯巴顿交响曲》(1931)、《关于列宁的三支歌》(1934)、《摇篮曲》(1937)等。
在这些纪录片中,《电影眼睛》记录了苏联少先队员的夏令营生活,展示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生机勃勃的状态,其中少先队升旗仪式的镜头成为一个时代的经典记忆,该片在巴黎电影博览会上获得银奖,维尔托夫由此迅速享誉世界。
《热情:斯巴顿交响曲》是世界上第一部实地录音的纪录片,此前纪录片的声音都是音乐,而这部影片却让机器发出了自己的声音。
该片首次小规模放映时,声音渐渐响起,全场观众都惊呆了。
四、欧洲纪录片先锋派与探索创新
一般来说,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是指20世纪初发生在欧洲的一场实验电影运动,主要分为3个流派:第一先锋派为法国印象主义电影(1919—1925);第二先锋派为法国超现实主义电影和德国表现主义电影(1921—1926);第三先锋派为纪录电影(1926—1930),也称欧洲纪录片先锋派。
在维尔托夫“电影眼睛”
理论的影响下,欧洲很多拍摄故事片的导演,甚至很多原本在绘画、作曲、建筑等行业工作的青年,开始拍摄纪录片,他们将自己的专业理念融入纪录片创作,形成了以探索和创新为基调的欧洲纪录片先锋派。
(一)探索反映都市生活
20世纪20年代,欧洲电影先锋派中的纪录主义思潮首次出现,起源可以追溯到旅居法国的巴西画家阿尔倍托·卡瓦尔康蒂的创作活动。
在法国,卡瓦尔康蒂创立了一个纪录片流派,法国电影史学家乔治·萨杜尔称之为“第三先锋派”
。
1926年,纪录片《只有时间》的出现标志着这个流派的诞生,该片被称为“都市交响乐电影”
。
“这种电影的情节一般发生在很短的时间内(通常是24小时),内容涉及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工作、餐饮、夜生活等),以及社会各个阶层的日常活动,通常是视觉因素和节奏因素使这类影片产生意义。”
[3]该片以当时法国巴黎的城市生活为描述对象,将不同时间和地点拍摄的画面组合起来,形成城市“从早到晚”
一天生活景象的集锦。
《柏林:城市交响曲》是德国导演沃尔特·鲁特曼从抽象电影转向对现实关注之后执导的纪录片,从各个角度记录了柏林这座大城市一天的生活、工作情形,既有早上人们急匆匆地上班、机器开始有节奏运转的情景,又有人们下班后观看或参加体育运动、夜晚娱乐活动的场面。
为了使影片展现出真实的生活场景,摄影师采用隐蔽拍摄的方法拍摄了大量素材,将那些处于混乱状态中的人与物,使用平行对比、运动对位和节奏剪辑等方法形成某种新秩序,配上德国著名作曲家艾德门特·迈泽尔专门为影片创作的交响乐曲,形成了一首富有节奏的关于柏林的“视觉交响乐”
,使观众在体验节奏的同时获得了视觉冲击。
鲁特曼在谈到这部纪录片时说到,只让画面自己说话——而后他把画面题材按节奏加以编排,结果它们在没有情节的情况下,仍富有内容,并能自身产生对立的东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