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三)对纪录片选题的辩证分析
1.历史与现实
从目前人们所能见到的纪录片来看,选题似乎已经纵贯古今,既有如《孙子兵法》《复活的军团》《1405郑和下西洋》等这样讲述历史故事的选题,也有如《流浪北京》《空山》《海选》等这样反映当代社会发展进程的选题。
从时态的角度来说,历史与现实似乎代表了纪录片两个大的选题范围,一直并行不悖。
事实上,现实中的人们不会无缘无故地对某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或者历史景观发生兴趣,只有当人们从历史文化中看到现实的影子,或者当下现实社会的某些方面与历史上某个时期、某种历史现象有相似性或可比性时,人们才会对历史真正留意、关注和思考。
因此,关于历史的选题除了需要被放置到现实中找到切入点之外,其叙事的宏大也只有专业的创作机构才能把握。
对纯现实选题来说,创作者就是时代的亲历者,家人、朋友、老乡,甚至菜市场、田间地头、街头巷尾碰到的每件事、每个人都可能成为选题对象,因此选题就在创作者身边,可拍摄性较强。
2.宏观与微观
在纪录片创作中,创作者对选题所涉及的范围的把控能力至关重要。
选题过大,叙事会流于表面,容易笼统,说不清楚;选题过小,深度不够,表达又会显得空洞。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好的纪录片选题具有相对性,就是创作者要依据自己的团队构成、拍摄水平、剪辑水平等选择可以实现创作的选题。
对于初学者来说,往往主客观方面的准备都不太充分,因此选题宁小勿大。
小的选题如管中窥豹,也能以小见大,可以以个案来折射某个大的时代背景或大的时代变迁,即一个很深刻的主题往往通过某个人或者某些事来反映。
例如,在以小人物为选题时,所选取的小人物需要对他所生存与生活的时代起到折射作用,或能反映人类的精神价值,让观众在与小人物的“对话”
中去理解和领会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的同时,实现对自身的对照与反省。
[9]当然,从另外一方面来说,创作者不能只拘泥于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对其蕴含的大的主题缺乏开掘和洞见,那样就纯粹成了一种自娱自乐了。
3.个性与共性
纪录片的主要表现对象,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人物,因此很多创作者将选题对象集中在对人物的关注上。
创作者是人,作品面对的观众也是人,创作者所把握的众多题材中,人是其中最具表现力的。
人是千姿百态,各不相同的,这为纪录片拍摄提供了取之不尽的题材资源。
[10]而作为个体的人越有个性、越有特殊经历、越有独特的形象特征,往往越能激发起创作者的创作兴趣,也越能引起观众的观赏兴趣。
所以,纪录片选题要深入作为个体的人的生存状况中,将人物有血有肉、独一无二的生存轨迹以及命运变化展现出来。
从更高层面来说,作为个体的人,所呈现出来的内在气质往往又具有共性,或者是令人沉思的,或者是令人感动的,或者是令人悲伤的等。
观众透过对个体的关注,可以感受到创作者对人类共同的人性和命运的关注,这也是观众与创作者通过纪录片进行对话的基础,这种对话可以超越时空、超越地域、超越文化、超越语言,达成深入沟通与交流的默契。
4.市场与创作
当今时代是一个商业时代,市场化的大潮冲击着所有领域,似乎一切东西都在商品化、市场化。
在这样的环境下,很多创作者认为,纪录片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汇入时代大潮,走市场化道路。
另外,还有很多纪录片创作者认为应该坚守纪录精神,不应随波逐流。
例如,美国导演弗雷德里克·怀斯曼说:“我在做片子时,从来不考虑发行和市场的问题。
我并不像畅销小说家那样去迎合读者的需要。
面对现实世界中发生的景象,我只是尽量根据自己的理解、观念、标准来制作片子。”
[11]纪录片具有很强的媒介属性,影片只有最后到达观众那里,获得观众评价才算体现了自己的价值。
因此,在选题过程中,创作者必须意识到该选题纪录片创作完成后的走向,如果只是提供给某些小范围观众欣赏,自然没有多少市场的要求,但如果是提供给大众观赏,就必须考虑最一般观众的口味,顾及发行方的选片标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