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总体来看,解说词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叙事和表意两个方面。
需要指出的是,长期以来,纪录片学界对于解说词功能的认识存在一种似是而非的表述倾向,即一概而论地认为解说词是纪录片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际上这是不准确的。
(一)以解说词与画面的关系为标准
就全解说词纪录片而言,解说词在纪录片中发挥的功能与画面的功能是同等的,甚至在特殊情况下还要大于画面的功能。
可见,在这类纪录片中,解说词的功能极其重要。
就半解说词纪录片而言,解说词主要用来补充画面的不足,与同期声形成配合,呈现间断性特征,甚至很长时间都听不到解说词。
可见,在这类纪录片中,解说词的功能受到必然的限制。
就无解说词纪录片而言,由于纪录片中没有解说词,所以就谈不上解说词的功能了;但是,并不等于相关功能就消失了,画面无法呈现的信息主要由同期声、字幕等来承担。
需要指出的是,近年来有部分纪录片出现了“假解说词”
现象,也就是完全用某个人物的同期声采访来交代声音信息,观众以为是解说词,但实际上是同期声。
从类型划分角度来看,这种纪录片仍然属于无解说词纪录片范畴。
(二)以纪录片创意理念为标准
诗意模式纪录片是默片时代发展出来的经典类型,到目前为止一直使用“画面+音乐”
的创作方法,没有解说词,属于典型的无解说词纪录片。
阐释模式纪录片是纪录片刚进入有声片时代发展出来的经典类型,到目前为止一直使用“解说+画面”
的创作方法,属于全解说词纪录片,解说词功能发挥比较全面和充分。
观察模式纪录片与参与模式纪录片是20世纪60年代对阐释模式纪录片反叛过程中发展出来的经典模式,通常会创作成无解说词纪录片或者半解说词纪录片。
反射模式纪录片与表现模式纪录片在20世纪80年代西方新纪录片运动期间发展成熟,无解说词、半解说词、全解说词这三种类型都会出现。
纪录片创作中,依据特定创意理念,是否需要加解说词以及加多少解说词,与创作者选定的叙事方式和创作个性直接相关,更与创作者对解说词功能的认识有关。
(三)以纪录片创作题材为标准
新闻纪录片和自然科技纪录片一般使用全解说词较多。
新闻纪录片由于自身的意识形态性要求,解说词往往显得比画面更为重要,全解说词是重要选择。
自然科技纪录片主要拍摄对象一般为人类自然环境与科技发明,这类选题充满神秘感,与普通人的社会生活有距离,必须使用解说词进行全面介绍,因此使用全解说词的概率较大。
历史文化纪录片、理论文献纪录片主要使用半解说词,历史文化纪录片侧重传播历史文化遗产,理论文献纪录片侧重表达意识形态观念,但二者都与历史事实密切相关,因此通常情况下,为更有效地反映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这两种类型纪录片都选择使用当事人、专家学者的同期声采访参与叙事和表意,使解说词出现时而间断的情况。
人文社会纪录片和人类学纪录片主要使用半解说词和无解说词,这两种类型纪录片都是对当前社会中人物或事件的反映,不同之处在于人文社会纪录片侧重反映社会学意义上的某个代表性群体,而人类学纪录片侧重反映人类学意义上的某个代表性群体,二者的共同点在于都反映社会现实,可以拍摄到更多的素材,画面必然成为主要叙事和表意手段,无需使用全解说词,这使得半解说词和无解说词的运用成为可能。
三、解说词与画面之间理想关系的讨论
就无解说词纪录片来说,影片中不会出现画外配音解说,只出现少量的字幕来交代一些必要的背景信息,与解说词的功能有较大区别。
因此,这里讨论的解说词写作主要针对的就是全解说词纪录片和半解说词纪录片。
全解说词与半解说词的功能有什么区别吗?这里就以纪录片《话说长江》和《1405郑和下西洋》为例进行分析。
声画结合是纪录片叙事与表意的基础,纪录片声音系统包括同期声、解说词、音乐等。
在《话说长江》中,除了解说词和音乐外,观众几乎听不到其他声音,解说词独自承担画面以外几乎全部的叙事与表意功能。
半解说词是在与其他声音甚至是无声配合的情况下承担画面以外的部分叙事与表意功能的,当解说词停顿时,一般情况下,其他类型的声音就会续上。
依据具体情况,有可能是人物采访同期声、人物对话同期声、人物独白同期声、动物同期声、环境同期声中的一种或几种声音的组合。
也就是说,当纪录片解说词停顿时,上述声音中的一种或几种可以及时插入和画面形成配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