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教材所指的纪录片就是尼可尔斯所说的“再现社会的纪录片”
,即反映人类现实世界内容的影视艺术作品。
二、影视纪录片辨析
在文献资料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很多关于纪录片的其他称谓,如电影纪录片、电视纪录片、DV纪录片、网络纪录片等。
那么,这些称谓之间是什么关系呢?上述几个称谓中,最常出现的是电影纪录片和电视纪录片,二者合称“影视纪录片”
。
电影和电视是两种区别较大的媒介种类。
从技术变迁角度来说,从1895年法国电影发明家卢米埃尔兄弟首次放映纪录短片《工厂的大门》算起,电影纪录片已经走过了120多年的历史;而电视纪录片起始于1935年德国帝国广播电台定期播放的电视实况节目,距今有80多年的历史。
可见,电影纪录片先于电视纪录片产生。
从技术属性角度来说,电影纪录片与电视纪录片有很大的不同。
电影纪录片长度一般在120分钟左右。
在21世纪以前,电影纪录片一般采用胶片摄像机拍摄,往往场面宏大,视觉冲击力强,播放环境主要为电影院,如法国导演雅克·贝汉等执导的《海洋》。
电视纪录片由于电视节目形态的原因,长度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电视纪录单片,长度一般在20—30分钟左右,如上海“纪录片编辑室”
每周播出一期,时长30分钟;另外一种是电视纪录系列片,长度一般以“集”
来计算,少则6—10集,如中央电视台出品的10集电视纪录片《敦煌》,多则好几百集,如广东电视台出品的电视纪录片《大抗战》。
在21世纪以前,电视纪录片一般采用磁带摄像机拍摄,播出一般有固定的时间、固定的频道,播放环境多为家庭。
电影纪录片和电视纪录片虽然在外在形态方面有一些差异,但在概念表述、选题策略、创作风格和叙事特征等方面有不少共同之处。
以选题策略为例,二者都趋向于国际公认的纪录片选题的三大范围,即鲜为人知的外部世界,为大众关心的社会热点,普通人平凡而有意义的工作和生活。
[4]由此可见,电影纪录片和电视纪录片虽然在外在表现形态方面有区别,但是内在创作要求却是相同的。
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纪录片创作的设备不断更新换代。
数字技术兴起以后,胶片、磁带等存储部件逐渐被数字存储卡替代,线性编辑系统逐渐被非线性编辑系统替换,普通影院逐渐被高清影院乃至3D影院取代,纪录片创作中的数字化程度越来越高,“DV纪录片”
概念趋于流行。
由于家庭观赏纪录片的平台由电视机部分地转移到电脑和手机上,“网络纪录片”
的概念也早已为人们所熟知。
由此可见,DV纪录片、网络纪录片等概念的出现是媒介技术快速发展的产物,预示着纪录片未来发展的一个新方向。
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它们并没有改变影视纪录片的内在创作要求。
在时代进步的推动下,纪录片创作观念也在发生变化。
20世纪80年代,西方新纪录片运动兴起以来,“再现情景”
等明显带有故事片痕迹的创作手法,越来越多地进入历史文化纪录片等的创作当中,纪录片和故事片不再界限分明,于是借鉴某些故事片表现手法来创作纪录片,成为纪录片发展的趋势之一。
所以,本教材所指的“纪录片”
主要是影视纪录片,简称纪录片。
三、纪录片定义解析
1922年,美国纪录片大师罗伯特·弗拉哈迪的纪录片处女作《北方的纳努克》公映,引起了巨大轰动。
但是,观众在当时并不清楚这部影片应该叫什么,人们只是模糊地认为,这部影片和好莱坞故事片在形式上似乎差不多。
当时,正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习社会学,后来成为英国纪录片大师的约翰·格里尔逊,敏锐地意识到这种影像表现形式在教育和宣传方面有着巨大潜力。
(一)中外学界对纪录片的定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