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的作用,而基于时间的多个画面的逻辑运动,则形成了情节。
因此,也可以说镜头是构成情节的基本单位。
纪录片创作对镜头的考量通常从六个方面进行:一是基于距离的镜头,包括远景镜头、全景镜头、中景镜头、近景镜头、特写镜头等;二是基于角度的镜头,包括平视镜头、仰视镜头、俯视镜头、倾斜镜头、正面镜头、侧面镜头、背面镜头等;三是基于视点的镜头,包括主观镜头、客观镜头;四是基于功能的镜头,包括关系镜头、动作镜头、渲染镜头;五是基于运动的镜头,包括固定镜头、移动镜头、推拉镜头、升降镜头、晃动镜头、变形镜头等;六是基于长短的镜头,包括短镜头、长镜头。
在各种分类标准下,镜头分别具有各自的多种功能,成为纪录片展开叙事和表意以及确立风格的重要因素。
纪录片拍摄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是直接的,但不是被动的。
创作者需要运用拍摄技巧,把那些负载信息和意义的内容摄取下来,变成可用的素材。
(三)字幕语言
字幕语言指的是由剪辑师通过后期编辑手段在影片中添加的文字性说明,起到说明画面、抒**感甚至转场打格等作用。
纪录片创作对字幕语言的考量通常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标题字幕,包括单行标题字幕、主副标题字幕;二是背景字幕,包括基本信息字幕、环境字幕、转场打格字幕等;三是解说字幕,包括声音字幕、翻译字幕、抒情字幕等;四是结尾字幕,包括职员字幕、单位字幕等。
对于现代纪录片来说,字幕和镜头、声音等共同构成了一种多信息渠道传播手段。
然而,有些创作者笼统地认为纪录片没必要打字幕,因为这样会暴露更多的人为因素,不仅会削弱纪录片的真实性,还会破坏纪录片的画面美,妨害观众对画面的欣赏。
事实上,字幕语言是包括纪录片在内的任何影片展开叙事和表意的不可或缺的手段,它有着其他语言元素无法替代的作用。
以解说字幕为例,在全解说词和半解说词纪录片中,解说字幕始终是配角,似乎默默无闻地对应解说录音以及配合画面向观众叙事和表意。
但是,在无解说词纪录片中,解说字幕的地位立刻上升,实际上在承担解说词的某些功能,直接配合画面进行叙事和表意。
与解说录音相比,无声字幕恰恰有一种客观、冷静、中立与严肃的色彩。
同时,无声字幕是需要观众去主动阅读的,因而它也没有解说录音的那种强制感。
因此,在恰当地方运用精当的字幕语言可以为纪录片增添客观、纪实的品格。
此外,解说录音与字幕相比,前者先天带有日常性、随意性和个人化色彩,而后者则正规、严肃、富于资料感。
因此,“愈来愈多的创作者懂得更大限度地开发字幕的功用,巧妙地运用字幕,使自己的纪录片的纪实风格更为彻底”
[1]。
(四)音响语言
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纪录片产生以后都是默片,无所谓声音问题,也没有音响语言的概念。
但是随着纪录片艺术形态的发展,比照现实生活,如何让纪录片发声,不仅是观众提出的迫切愿望,也是纪录片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因此,在默片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除了给影片加字幕外,交响乐队演奏的音乐,逐渐流行起来,以丰富信息表达渠道。
随着同期录音和播放技术的成熟,音响语言于20世纪30年代逐渐进入纪录片创作领域。
音响一方面可以增强纪录片的真实感,扩展画面空间表现的深度和广度,使得空间表现多元化;另一方面可以补充画面叙事的不足,增强叙事的厚度,给纪录片带来无穷的艺术感染力。
音响语言也称同期声,特指拍摄过程中同步记录下来的现场原生态声音。
在不同的知识谱系中,人们对音响语言的内涵理解略有不同。
例如,在视听语言范畴中,人们通常将人的声音单列研究。
但是,在纪录片中,除解说录音之外的人的声音通常是现场同步录制下来的,因此被归到音响语言范畴中来研究。
纪录片创作对音响语言的考量通常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人的声音,包括受访者的声音、人物的自然声音、人与环境互动的声音;二是动物的声音,包括动物发出的声音、动物与环境互动的声音;三是环境声音,包括自然环境声音、社会环境声音、环境音乐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