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第二节纪录片创意理念
banner"
>
美国学者巴巴须与泰勒曾经将西方纪录片分为解说式、印象式、观察式、自省式四个类型。
21世纪初,美国学者比尔·尼可尔斯在他的专著《纪录片导论》中,总结了纪录片产生以来创意理念演变的历程,将西方纪录片划分为六种类型。
一、诗意模式纪录片
诗意模式纪录片最早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影片强调视觉联想、音律或节奏感、描述性的细节以及规范的结构。
这种类型纪录片是伴随欧洲纪录片先锋派中的“城市交响乐”
式纪录片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
欧洲早期的诗意模式纪录片如法国导演让·维果执导的《尼斯的景象》、德国导演沃尔特·鲁特曼执导的《柏林:城市交响曲》、荷兰纪录片大师尤里斯·伊文思执导的《雨》《桥》等。
诗意模式纪录片舍弃了连续性剪辑的传统和场景与场景之间明确的时空感觉,转而探索综合时间节奏和空间布置的关联与形态,不强调叙事,不注重特定时空的营造,不强调连贯剪辑。
相对于内容而言,这种类型的纪录片更注重形式,以追求类似于古典诗歌中的和谐美感和交响乐中的节奏感。
作为一种现代主义色彩浓厚的纪录片类型,诗意模式纪录片往往运用创作者的主观意识,将松散的碎片运用特定逻辑拼贴起来。
例如,将城市中的生活以看似随意而又有韵味的方式罗列在一起,产生一种具有现代主义风格的超越常规的自由美感乃至视觉与听觉快感,至于纪录片本身的内容与意义,全凭观众自己去感受和理解。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诗意模式纪录片已经站在了纪录片范畴的边缘,因为这类纪录片突出诗意而不得不在叙事上有所牺牲。”
[4]也就是说,纪录片的叙事性在某种程度上被弱化,观赏性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即意味着对纪录片形式的追求已经超越了对内容和意义的追求。
就创作技巧而言,这种类型纪录片通常通篇使用旋律优美的音乐,镜头剪辑伴随音乐的节奏舞动,呈现规律性变化,有时会加入少量的说明性字幕。
观众在获取音乐和镜头节奏变化带来的美感的同时,拥有了自我诠释和想象的空间。
在纪录片发展史上,被后人称道的诗意模式纪录片的代表作是伊文思拍摄的《雨》。
在影片中,伊文思把哲学的沉思和诗的意象有机统一起来,并将二者巧妙融汇在雨的影像中,意蕴深长。
影片看似处处在拍雨,处处记录雨的行踪与流经之处,但又并未真正写雨。
雨在风中飘动,雨拂过树梢,雨蓦然撞碎在玻璃上,镜头灵动地游转。
伊文思真正想表达的是一种印象,一种心情,以及一种沉思,即对雨中的人、雨中的建筑、雨中的城市等的无尽的沉思。
美国导演马丁·斯科塞斯执导的纪录片《纽约,纽约》则以各种形式的镜头反映了纽约的城市表象,呈现出了一个声音嘈杂、色彩缤纷、动感十足的现代国际大都市形象。
宋林执导的纪录片《鸟瞰新重庆》,从1999年到2007年,先后推出了7个版本,全面展示了重庆市各区县的面貌,诸如城区日景、夜景,以及旅游景点、交通设施等。
二、阐释模式纪录片
阐释模式纪录片最早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影片强调解说词的用词和某种评论性逻辑,将现实世界的片段结合起来,直接向观众表达,通过字幕或旁白提出观点,展开论述或叙述历史,而不突出其中的美学或诗意色彩。
很多文献资料将这种类型纪录片称作“格里尔逊模式”
纪录片。
实际的情况是,在1934年,英国纪录片大师约翰·格里尔逊领导的纪录片小组中,有一位名叫巴锡尔·瑞特的摄影师,为了突出纪录片的宣传功能,在纪录片《锡兰之歌》中使用了解说词并大获成功,但并不意味着此种类型纪录片由格里尔逊本人发明。
也有文献认为,最早加入解说词的纪录片是西班牙导演路易斯·布努艾尔执导的《无粮的土地》,实际上,1932年该片公映时,并没有解说词。
解说词是布努艾尔后来修改该片时加上去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