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第三节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Ⅰ》的文本特征
banner"
>
2012年,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Ⅰ》在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和综合频道同步播出,引发极大轰动效应。
该片的成功除了以“美食”
为纽带,在大众文化和节目品位之间找到契合点外,更重要的是对主题的深度开掘,对情感的细腻传达,对画面的精致追求,对叙事风格的准确把握。
对于纪录片来说,意义的产生源于叙事的话语,或者说叙事的过程决定着意义的传播效果。
[5]这里将重点分析该片在叙事之中表现出的文本特征。
一、板块化的结构安排
《舌尖上的中国Ⅰ》没有习惯性地按照东西南北风味,或者是八大菜系,或者是朝代变迁,或者是酸甜苦辣咸来简单分集和归纳素材。
这样的分类,收集资料和拍摄虽然都更简单易行,但是与普通民众的联系感不够。
中央电视台拍摄该片前的设想是采用传统的讲述方式,按照“柴米油盐酱醋茶”
来拍摄7集。
执行总导演任长箴认为,这样的选题应该从个案讲起,讲普通人的故事,所以最终修改为“食材”
“主食”
“转化”
“腌制”
“烹饪”
“五味”
“生态”
7个子主题,影片7集的名称分别为《自然的馈赠》《主食的故事》《转化的灵感》《时间的味道》《厨房的秘密》《五味的调和》《我们的田野》。
该片每个主题各有深度,每一集各有特色和侧重,呈现的是一种互为补充却不简单累加的关系。
这样的板块化叙事结构使得该片没有落入面面俱到、雍容繁复的俗套,而是显得叙述有力、详略得当、主旨清晰。
二、碎片化的叙事策略
中国地域辽阔、多民族融合的特点造就了各地美食文化的多样性。
为了将各地特色美食在影片中得到最大程度的展现,《舌尖上的中国Ⅰ》采用了“碎片化”
叙事策略,截取某个地区、某些人、某种食材、某些美食作为叙述对象,所有关于食物的展示和讲述都是通过片段性的故事来展现的。
该片将这些看似随机,实际上精心选择的“碎片”
创意性地结合起来,使不同的故事与食物按照类别横向组接在一起。
该片讲述了54个碎片化的小故事,平均每集有7到8个短小精炼的小故事,这些碎片化的小故事都以各自篇章的子主题为核心。
以第1集《自然的馈赠》为例,这集从云南的藏民捡拾松茸讲起,然后转到浙江遂昌挖冬笋、广西柳州做酸笋、云南大理制诺邓盐和诺邓火腿、湖北嘉鱼县挖莲藕、吉林查干湖冬季捕鱼、海南三亚远洋捕捞等故事,地域跨度极大,时间也从春到冬横跨四季,情节看似零碎,人物也毫无关联,但是他们的故事都和“食材”
有关,“食材”
既是串联这些碎片化故事的主线,也是本集的子主题。
这几个由“食材”
串联起来的碎片化的小故事,均指向这集的子主题:大自然对人类慷慨馈赠,人类感恩自然,回报以取之有度,人和自然和谐相处。
碎片化的故事在一个完整的框架下展现出食材所承载的意蕴。
三、悬念化的情节设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