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佛陀的这种说法有些社会契约论的味道,就是说,在佛陀看来,王权(实际上就是国家)的出现是大家商量的结果。
这段话还说到了国家、王权的职责——解决争讼。
解决什么争讼?解决因为私有制的出现而引起的矛盾。
什么矛盾?实际上就是阶级矛盾。
王权是国家权力的象征,国王的权力之一就是司法权;国王的职责是“正法治民”
,即运用法律来保护有产阶级、统治阶级,统治人民;国家产生的标志之一就是暴力机关——法庭的设立;国家产生后,就出现了赋税:“众人即共集米供给。”
在《长阿含经》卷第二十二第四分《世记经·世本缘品》第十二以及《中阿含经》卷第三十九《梵志品·婆罗婆堂经》第三中也说到雅利安人国家形成的问题,其内容和前两篇的内容非常相似,只是没有说到城市出现的问题。
从世界上许多早期文明来看,最初形成的国家都是小国寡民的,如古代埃及和两河流域就是如此。
那么,晚期吠陀时期形成的国家的状况如何?从佛经的资料看,公元前6—前4世纪时期,即列国时代,印度的国家也都是小国寡民的。
虽然说当时北部印度有16个大国,但其实那些大国也并不大,这些大国的形成是一些强国不断兼并弱小国家的结果,更何况那时还有不少的小国。
晚期吠陀时代形成的这些国家的政体如何?没有这个时期的资料说明,前述佛经的资料中说最早出现的国家是共和国,因为国王是选举出来的。
后来,在列国时代,印度还有一些共和国,它们应当是晚期吠陀时代传下来的,如迦毗罗卫、末罗、跋祇等。
当时有没有君主国?如果有,其君主的权力如何?如果没有,那么,在列国时代的众多国家中的君主制国家是如何出现的?很可能是因为当时战争很多,而刹帝利在战争中的权力也会越来越大,从而形成了君主国。
(一)瓦尔那制度的固定化
“瓦尔那”
或译为种姓,原意为“颜色”
、“品质”
,是在印度发展起来的一种严格的等级制度。
这一制度产生于雅利安人侵入次大陆之初。
不过,当时只有“雅利安瓦尔那”
和“达萨瓦尔那”
两个等级。
在早期吠陀时代晚期,随着雅利安人社会的分化,在雅利安人内部也出现了3个不同的等级划分,即婆罗门、罗阇尼亚和吠舍。
原来的达萨成为首陀罗,从而形成四个瓦尔那。
到晚期吠陀时代,原来的罗阇尼亚转化为刹帝利。
这样就形成婆罗门(僧侣阶级)、刹帝利(武士阶级)、吠舍(一般平民大众),以及这3个等级以外的、社会地位最低的被征服的土著居民首陀罗4个等级。
各个等级除了地位不同以外,还有其严格的职业范围。
婆罗门种姓属于第一等级。
他们的职业是充任祭司,研究并传授婆罗门教经典(包括研究、解释法经和法论),为自己和别人进行祭祀。
他们不从事任何生产劳动,不承担国家的任何赋税和徭役,但允许其手下从事农业和手工业。
婆罗门的人身不可侵犯。
他们不仅掌握宗教和文化方面的大权,而且其中一些人还直接参与政权,充当国王的顾问。
他们的生活来源主要是接受布施和赠礼。
刹帝利属于第二等级,他们的本职是“进行统治,惩罚犯罪,并且从事战争”
。
王公贵族及官吏皆属于这一种姓。
他们可以研究婆罗门教经典、祭神、进行施舍,但不能像婆罗门那样传授经典,为人祭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