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如摸到大象耳朵的,就认为大象是一把巨大的用来扇谷子以除去糠皮的扇子;摸到大象腿部的,就认为大象是一根大圆柱等。
所以所有的判断都具有局限性,都是有条件的。
耆那教认为,世界是永恒的,是无始无终的,只有形式上的变化,而不是像婆罗门教所说的那样是神创造的。
世界的一切包含两部分,即物质的和精神的两种因子。
具体地说,就是上起天神,中含人类,下至各种动物、植物以至于无生物,都有灵魂,和什么样的身体结合,那是由自我的行为决定的。
行善者的灵魂可以转生为天神、为善人,行不善者的灵魂可以转生为动物、植物以至于无生物。
婆罗门教的杀生祭祀不仅无助于人在来世的幸福,而且杀生本身就是造下了恶业。
耆那教不仅反对作恶以致得到恶报,而且也不把行善以求善报当作最高理想。
因为他们认为,即使因行善而转生为天神,也没有最终摆脱转生或轮回的痛苦。
他们的最高理想是使灵魂脱离躯体,超越轮回,处于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极乐状态。
耆那教认为,要使灵魂超越轮回,必须奉持“三宝”
,即正信、正知和正行。
正信就是要完全彻底地信仰大雄和他的教义;正知就是要正确地习学和理解耆那教的教义;正行就是要求在家的信徒实行五项誓戒,即不伤害生物(耆那教不杀生的思想,比佛教和印度教还要严格。
据说耆那教徒在街上行走时,一定要带上一把笤帚,看到有蚂蚁挡道,必须拿笤帚把蚂蚁扫开;而且脸上也要戴口罩,以免飞虫不慎飞到口腔里或鼻孔里而死于非命)、不说谎话、不偷盗、不**、不贪私财。
出家的苦行者就更严格,可以在苦行12年以后逐渐绝食而死。
耆那教认为,只有这种极端的苦行才能不造新“业”
,消除前“业”
。
耆那教反对用其他生物作牺牲祭神以求自己解脱,而主张用战胜自己的情欲的办法来求得自己的解脱;反对以神为主宰的思想,而强调人可以决定自己的命运;否定人的种姓差别,而强调人的宗教修养的差别。
这具有反对婆罗门教的倾向。
但它又主张极端的苦行以求灵魂的快乐,甚至主张用自杀的方式以求得理想的永生,这就把人的生命当成了儿戏。
[38]
斫婆迦派(或称顺世论)是古印度的一个唯物主义学派。
佛教文献称他们为“顺世外道”
(意为流行于民间的)。
这一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是阿耆多翅舍钦婆罗,在佛教文献中他被列为当时的“六师”
之一。
斫婆迦派不相信吠陀经典的权威,也不相信婆罗门教的其他文献。
他们认为世界万物都由地、水、火、风四大物质构成,根本没有灵魂,生命和自觉只不过是物质复合的产物。
尽管物质没有生命和自觉,可是某些物质复合起来就有了它们原来没有的生命和自觉,这正如某两种颜色调和起来就能产生第三种新颜色,以及原来不能醉人的蜜糖经过酿造后就能变成酒一样。
人死就是原来组合为生命的物质的离散,死后就没有灵魂,也不会有来生,人一死一切也就结束了。
因此,他们主张珍惜生命,要使生存成为享乐,而不相信所谓行善作恶在来世有不同报应。
这不仅否定了婆罗门教的轮回说,也否定了一切宗教的基础。
在认识论方面,斫婆迦派不承认推理的有效性,他们认为,除了直接被感知的事物以外,没有可以确认的东西;因为间接知识必须经过中间环节,而一经过中间环节就会有不可靠的因素混杂进来。
他们甚至认为,即使某一推理成为事实,那也是偶然的幸中,其中没有确实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