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但所有人都感觉到,世界正在变得不同。
春天来临时,语生园迎来第一批访客学生??来自全国十所试点学校的孩童,年龄最小的六岁,最大的不过十二。
他们被邀请参与一项名为“种声”
的实验:每人领取一瓶特制“语壤”
,埋入园区指定区域,并每日用母语朗读一段文字。
两周后,奇迹发生。
东北孩子的赫哲语童谣催生了一株罕见的紫斑风铃草,每逢清晨露珠滑落叶片,便会发出类似萨满鼓点的节奏;
新疆少女用维吾尔语背诵的诗歌,让一株沙漠玫瑰提前开花,花瓣纹理竟呈现出阿拉伯书法风格的连笔字符;
最不可思议的是那个广东男孩。
他每天对着土壤念粤剧唱词《帝女花?香夭》,第三天夜里,红外摄像机拍到泥土微微隆起,一根嫩芽破土而出,其生长轨迹精确还原了上世纪五十年代红线女原版唱腔的声波曲线。
植物在“听”
,也在“记”
。
赵冉激动得彻夜未眠:“我们一直以为语言需要载体,其实它本身就是生命形态!”
陈露却只是静静看着那一片新生的绿意,轻声道:“它们不是在模仿人类,而是在回应久别的亲人。”
这一年秋天,《大地在说话》获得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
颁奖典礼上,陈露作为代表登台,全场寂静。
她没有演讲稿,只带来一支骨笛。
她吹了一段旋律。
没有翻译,没有解说。
可当最后一个音符落下,台下已有数十人泪流满面。
记者问她想说什么,她只答了一句:“请回家的时候,试试关掉手机,听听路边梧桐叶是怎么随风说话的。”
影片获奖当晚,全球一百个“静听之夜”
同步举行。
北京的地坛公园,人们围坐一圈,闭目聆听脚下土地的细微震颤;巴黎塞纳河边,情侣们相拥而卧,耳机共享一段苗族情歌的心跳伴奏;悉尼港湾大桥下,原住民长老带领年轻人用手掌轻拍岩石,感受五万年前祖先留下的节奏。
而在云南那个隐秘的洞穴中,岩壁符号再次亮起。
这一次,它们不再是单向传递。
陈露留在石台上的骨笛,正缓缓吸收洞内能量,笛身浮现细密裂纹,内部空腔中凝聚出一颗晶莹剔透的结晶体??成分分析显示,其结构与人类DNA双螺旋惊人相似,但编码序列中嵌套着数万种濒危语言的核心音素。
科学家称之为“语源晶核”
。
联合国紧急召开闭门会议,讨论是否应将其列为“人类文明共同遗产”
。
争论持续七十二小时,最终决议:不予干预,任其自然演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