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寿宁待志》“物产”
篇中说,鳞介类有鲥鱼,只有两三寸长,不是江中那种大鲥鱼。
溪蟹很小而且没肉,不如政和的厚,当地人没煮就摆上盘子。
石鳞鱼类、大虾蟆被称为佳肴珍馔,鲫鱼也没有。
不知道这溪蟹生吃是什么滋味?我七十五岁的母亲说,她小时候在水碓屋捣竹料,时常有溪蟹爬上来,我爷爷看见了,抓住就吃,说味道是甜的。
我的故乡在温州西部大山里,与寿宁同属洞宫山脉。
旧日除了溪鱼,日常也不见鲜鱼,以鱼干、咸鱼为主。
我爷爷生吃溪蟹,与寿宁人把生蟹摆上桌是同样道理,因为山里缺鱼鲜。
冯梦龙对寿宁“鱼”
的描写,最生动莫过于“风俗”
篇中的那段文字。
说,溪鱼只有两三寸长,也当作贵重珍稀的食品。
鳇鱼从宁德来,运输困难,若不是严寒的天气,运到寿宁,色、味都变了。
像燕窝、西施舌、江瑶柱等,虽然出产在福建的海里,寿宁的大户人家有的还从未见过。
鲨鱼干、鳗鱼干是人们常用的食品,猫也吃惯了干鱼,偶尔把鲜鱼扔给它吃,也不吃,就摇摇尾巴走开了。
冯梦龙笔下这只不吃鲜鱼的寿宁猫,不禁让人哑然失笑。
猫天生的欲望,在寿宁消失了。
猫的肠胃,相对于寿宁九曲十八弯的山道,太不起眼了。
从江南水泽来的冯梦龙,在寿宁四年,大概也像那只猫一样,已不适应鲜鱼的味道了吧。
冯梦龙似乎跟寿宁的鱼较上劲,在“岁时”
篇里又写到了“鱼”
。
说,寿宁的中秋节比过年还热闹。
寿宁县里没什么鱼,只有中秋节时,各村都把池塘的水排干,捉了鱼挑到城里,即使是穷人,典当了衣服也得买一块鱼肉过节,不论天是晴还是雨。
过了八月十五,想到市上求一片鱼鳞,也不可能得到了。
在中国,“鱼”
与“余”
谐音。
逢年过节要吃鱼,特别是过年,寓意“年年有余”
。
但在深僻的寿宁,只能在中秋节吃到鲜鱼。
中秋前后,稻谷收成,物资相对比较丰盛。
冯梦龙也写到寿宁的除夕,大户人家派人四处追债,穷人逃债,而贫穷人家在外面挣钱糊口,半夜才回家。
这其中可看出寿宁人看重中秋节的一些缘由吧。
“鱼”
,映照了这个“余”
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