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扎绘风筝给这三口之家在城里深深扎下根来的力量。
正如曹雪芹在《南鹞北鸢考工志》自序中说及于景廉那样:“风筝之为业,真足以养家乎?数年来老于业此已有微名矣。”
刘益卿把儿子永生送到“兴文里”
一家叫“怀古斋”
的刻章店做学徒,三年后学成出师。
刘益卿就在鼓楼街租了一间二层的楼房,挂出了“永古斋”
字号。
儿子在前台刻章,父亲在后台扎鹞。
曹雪芹的《废艺斋集稿》第一册叙述的刻印技艺和第二册的扎风筝技艺,在鼓楼街刘家并存着,也把这一家子的生活重组在一个全新的基础上。
两年后,刘益卿就把鼓楼街这间二层楼房买了下来。
刘家在小城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一块薄土,过去的二十多年都是为此刻仔仔细细准备着。
经过两代人的努力,永嘉碧莲的刘姓,分出的一支到了温州市区鼓楼街。
刘氏族谱上用简短的一行字记录了这一支的走向。
小城的风把少女吹成妇人,把五马街拷绸店穿长衫的人吹走一个又一个,把刘益卿吹出了满头的霜迹,但那双手则更灵巧了。
在一年“拦街福”
(温州春天民间祈福的民俗活动)上,刘益卿扎了一个会自动喷水的风筝龙头摆在家门口让人欣赏。
“龙喷水”
在小城可是件稀奇事,刘家门口自是被前来参观的人围得水泄不通,刘益卿也被街坊邻居称为“风筝王”
。
一个底层手艺人称王称霸,是要招嫉恨的。
“永嘉县民教馆”
要举办全城风筝比赛,这一场“风筝王”
争霸赛,是冲着刘益卿来的。
刘益卿想着,做什么样的风筝参加比赛呢?沙燕、大雁、老鹰、金鱼,这些都太平常了。
扎风筝的人也是追风的人,风筝的骨架也是风的骨架,从做第一根篾条开始,就在跟风对话。
在刘益卿的耳朵里,竹篾刀划过竹片的“嗤嗤”
声,和篾条在火上冒汗的“滋滋”
声,都是风的声音。
他在这些细碎的声音里捕捉风的方向,掂量风的轻重缓急。
“永古斋”
参赛的风筝做好了。
这是一个一米二长宽的大红的镂空“福”
字,比大户人家刻在照壁上的那个“福”
字还大。
这么大的汉字风筝在小城还是第一次见。
刘瑞卿的“福鹞”
是受刻字技艺的启发,却与曹雪芹汉字风筝不谋而合——“以天为纸,书画琳琅于青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