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一九四〇年十一月,三角门八角井被炸得最惨,二十余间矮屋成废墟,二十余人血肉横飞,停放在清明桥一带的三百多具棺材被炸得尸骨横飞。
当时温州人编了顺口溜描述其惨状:“屋背飞满棺材板,红绿寿衣挂满山,捆绑全尸倒河滩,雪白骨头堆满街。”
一九四一年至一九四四年之间,温州三次沦陷。
夏鼐回家之时正是温州第二次沦陷期间,他数次携一家老小避难乡下,亲历日寇烧杀掳掠,并遇抢掠的日本兵与他持刀相向,命悬一线。
一九四三年四月二十八日,夏鼐再次辞别亲人,前往四川李庄。
此次离家,不知何时再归来,国与家之间该如何取舍。
《夏鼐日记》记录了当时家中的情状:
四月十四日,星期三:据云史语所将迁移至兰州工作。
又谓赴桂专车可以搭乘。
余返家后,将此事告父亲,父亲谓进止由余自己决定。
母亲本来极不希望我出门,经解释后,亦承允诺。
惟妻极端不赞成,下午且愤而出走,傍晚始返家。
四月十七日,星期六:返家后,见妻卧病在床,云午间发冷,体倦脊痛,呻吟不已,晚间更昏厥,殊为着急,恐是受了我出门赴川消息的打击,心想假若她病加重,将为之奈何!
四月十九日,星期一:昨天起秀君改变态度,允许我出门,但希望我能二年内返家。
今日强颜欢笑,助我整理行装。
四月二十八日,星期三:晚间九时许离家。
父亲嘱余不必顾虑家事,安心工作。
母亲则烧香祈祷,祝余平安。
妻黯然无语。
六月五日,星期六:船由泸州动身,午后四时许抵李庄,将行李送上岸……
滚滚长江奔入东海,东海之滨的夏鼐离别年迈的父母和弱妻稚子,溯江而上,到达长江的上游。
夏鼐到了李庄,转入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奔赴大西北考古。
夏鼐不知道,此一别,父子从此阴阳两隔。
一九四四年八月,温州第三次沦陷期间,夏鼐六十九岁高龄的父亲携全家二十余口,辗转乡下多处避难,操劳过度,突患中风,不幸逝去。
父亲去世后,出身当地乡绅之家的母亲,仍为夏鼐操持家务。
直到一九四六年,夏鼐归来,才与兄长分家。
此时夏鼐母亲已七十三岁高龄。
关山万里,炮火阻断,家书难托。
一年后返家的夏鼐,才知父亲早已不在人世。
从一九四三年到一九四五年,大漠风沙中的寂寞考古,给了考古学家夏鼐最丰厚的回赠——“仰韶文化的彩陶片”
,像一缕曙光,从中国西北大漠中升起,标志着中国史前考古的新起点,也意味着由外国学者主宰中国考古学的时代从此结束了。
夏鼐家人的深明大义是托起夏鼐的那座高山,而李庄以及在李庄的傅斯年等同仁给予夏鼐的是长江般的精神力量,还有夏鼐自己对中华民族文化大海一般的深情。
中央博物院筹备处设在李庄古镇上的张家祠。
我跨进去,就看到夏先生英气勃发的身影了。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则设在离古镇几里外的板栗坳栗峰书院,此次没能去,就留些遗憾吧。
有夏鼐先生在此,我对李庄自然多了一份情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