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这类镜头的突出作用是在展现角色动作的同时,也提示和延续人物的位置关系和交流关系。
6、7号镜头——内反拍镜头:也叫正打、反打镜头。
在场景内是完成叙事、塑造形象、突出重点的重要镜头。
画面的景别多是中近景和特写。
在机位设计时,镜头应该尽可能地接近轴线让人物体现出较强的交流感和互动感,角色正面面对镜头,突出了冲突和对话的效果。
正打、反打镜头能够丰富场景,拉近观众与表演者的直接距离,同时丰富角色的体貌特征,结合光线的变化,还可以展现出强调、对比、暗示等作用。
8、9号镜头——骑轴镜头:指镜头机位骑在视轴之上的镜头机位,也叫正反打镜头。
主要是用来强调叙事、刻画人物的镜头模式。
景别多为近景特写甚至是大特写。
因为摄影机垂直拍摄角色,造成了人物直视镜头的效果,画面感较为主观,有着很强的互动感。
说明:很多人容易把正打、反打镜头的概念与正反打镜头的概念发生混淆,因此用骑轴镜头和内反拍镜头的称呼更有利于区别记忆。
8.4.4轴线的意义
初次了解轴线概念的人总会产生一种难以理解的情况,认为轴线的概念很神秘,这是有原因的。
因为,轴线是一条不存在的虚拟的概念,看不见摸不着,对于不了解影像制作的人来说就存在一种不确定的虚空感。
此外,轴线会随着人物和场景的变化而发生调整(见图8-28),也会让人感觉有些难以理解。
而最根本的问题是,在大学的课程安排上,视听语言是作为基础课先行开设的,在学习轴线概念的时候,很多同学并没有经过实际的摄影实践或者分镜头创作实践,因此有一种盲人摸象、雾里看花的感觉。
图8-28关系镜头交代方位,确立轴线
实际上,了解了典型镜头以及机位图的概念,对于轴线意义的理解就显得简单了很多。
无论场景和人物如何变化,两个角色之间的虚拟连线就是轴线(见图8-29)。
而轴线原理和三角形原则实际上说的是一件事,即:摄影机的位置应当力求保持在轴线的同一侧,从而达到画面方位和空间感的统一。
在动画的绘制中,尽管摄影机并不真实存在,但是创作者也必须有轴线的概念,让镜头之间的空间感和方位感保持一致。
图8-29双人固定位置场景最能体现出轴线原理
图8-30单人画面同样要遵循轴线
图8-31轴线是经典影视作品的创作原则之一
对轴线的重视是十分必要的(见图8-30),在一个场景内,表现场景和交代情节是由数个镜头所承担的,而每个镜头的景别又存在差异,不可能所有的镜头或者绝大多数的镜头都能拍摄到场景的全貌以及人物关系。
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场景的空间感都是通过众多镜头中的局部信息,经由观众自主的补充和想象还原成了场景的全貌。
这种想象具有欺骗性和诱导性。
例如,当我们把场景内原本方向各异的角色拍摄同一角度的侧脸并连续剪辑,观众就会产生他们是排列成一侧的错觉,又或者我们把原本处在不同场景的角色连贯剪辑,观众也会误以为他们处于同一空间。
因此轴线的意义就在于,防止观众发生错乱的感觉。
假如,摄影机可以在轴线两侧任意地随意移动,那么观众就会发现同一个角色的脸一会是左侧一会是右侧,标志性的道具也一会出现在近处,一会出现在远处,观众就会对画面中的虚拟空间感到迷惑,同时也带来生理上的晕眩感。
因此,在经典的影视作品中,轴线几乎已经成为必须遵守的一种创作原则(见图8-31)。
8.4.5越轴
越轴的概念是指在同一场景内部,两个相互衔接的镜头之间,摄影机的位置相对于固定轴线的角度变化超过了180°,也就是摄影机越过了轴线,打破了轴线原则。
按照被人们遵循的轴线原则来说,越轴是一种不规范甚至是错误的处理方式,但是在特殊情况下,或出于情节的需要,摄影机有时需要越过轴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