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第七章忧虑:慕课前行的“阿喀琉斯之踵”
banner"
>
一在教也得言商
尽管慕课自发展初期就得到了许多风险投资公司的青睐,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一家慕课平台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商业营利模式。
除了学业证书、成绩单、就业推荐等收费项目外,将慕课课程作为大学预科课程或提供给商业网络教育机构有偿使用,或者用慕课课程教本校学生并收取学费授予学分,都是目前正在尝试的商业模式。
鉴于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准备自己建设慕课平台,越来越多地开展慕课教学的方式,商业化的慕课提供商会有怎样的未来还难以预料。
不清晰的营利模式已经成为影响慕课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
(一)当期慕课平台的营利模式
慕课平台的三大巨头Coursera、Udacity以及edX从学习模式与运行模式来看,本无多大的差异,但是从课程的组织形式与合作方式上来看,三大平台的差异也让平台的运行出现了区别。
Udacity首先选择与教师合作,但由于教师的主动性与团队协作能力在慕课课程建设过程中被忽视,而大量的课程视频制作需要有教师的积极投入,这中间也会产生制作费用,若普通教师自发参与,建设进度会很缓慢。
所以,Udacity自建立之初到现在,课程数量增长缓慢。
Udacity在2013年开始与高校合作推出在线学位,以吸引更多的课程与学生。
edX选择与高校合作,同时推出较为昂贵的课程建设服务,要求参与的课程严格遵循课程建设规范,对待上线课程有着较为严格的审核流程,这些或许导致了课程建设的进度缓慢。
由于各高校建设经验逐步丰富,课程建设进度目前正逐步加快。
Coursera提供更为优质的免费课程建设指导服务,为合作高校提供在线辅导建设课程,高校配以课程制作团队,协助教师完成课程制作,并且越来越多的高校加入Coursera,并积极推出各具特色的在线课程。
不管怎样,他们都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收费情况都主要是“免费但收取认证费”
,这就给慕课的后期发展壮大和资源费用困境埋下了后续隐患。
作为一个营利性平台,Udacity并未实现营利,与另外两大慕课巨头一样,此前Udacity的所有课程均免费,如果学习者想要获得认证证书则需要付费。
不过,Udacity在2013年经历了一次转型,免费课堂的模式将不再运营,开始出售在线培训课程,同时将重心转移到IT科技领域的在线培训上。
不同于edX和Coursera加速进军中国市场,目前,Udacity尚未与中国高校进行合作。
这其中,最大的担忧便是慕课没有营利模式,或者说单薄的收入难以形成资本效应,慕课目前除了认证收费外暂无其他主要营利途径。
另外,慕课的制作成本又极高,仅以我国为例,一门慕课课程的制作成本高达数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这显然是靠民间力量难以完成的,因此国内原创的慕课多是靠“体制内”
力量推动。
因此,总的说来,慕课平台的营利主要还是靠收取证书认证费,无政府财政支持,并且也可以或明或暗地嗅出慕课的营利模式逐渐走向收取培训费这条道路上来。
(二)慕课营利要有互联网思维
对于慕课营利的商业模式,经济学家汤敏有其精辟独到的见解,他曾这样说道:“关于商业模式,尽管我是外行,但也可以谈一谈。
慕课目前大部分都是免费的,免费的话,它怎么活呢?这些都是雷锋吗?但在互联网,你给百度交过钱吗?你给谷歌交过钱吗?都没交钱。
它是一个互联网模式,基础服务是免费的,你上课是免费的,你考试他们收你一笔费用。
在斯坦福大学有一门课,有16万人在选,考试收100美元,16万人就是1600万美元,一个学期收1600万美元,每个人只交100美元,这有巨大的市场。
为什么可以这样?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互联网能免费有很深的经济学原理。
基础经济学你们都知道,边际成本作为定价的标准。
对于互联网来说,多100个人,成本是一样的,所以可以给你免费,但通过别的方法把你兜里的钱掏出来。
所以,慕课赚钱的方式跟互联网更相像,而跟传统教育完全是两回事,这也是很多传统教育领域的人没想清楚的问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