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
圆号的表现非常不稳定,贝多芬第五号交响曲第一乐章主部主题与副部主题之间的圆号连接句,上来就趔趄了下(后面同一乐句又恢复正常),我听得抖了一下(听贝多芬第四号交响曲时,我坐在7点钟方向池座;贝多芬第五号交响曲时,我坐在10点钟方向合唱席,圆号听得最清楚),除了技术原因,我觉得是乐手稍事懈怠,后面第四乐章的弱奏+阻塞音+三吐却万无一失,非常精彩……总的来说表现非常不稳定。
谢幕时,蒂勒曼最后没有恭请那位一度吹飘的圆号手起身……当然,他还是被同僚拽了起来。
今天的返场曲是《埃格蒙特》序曲!
11月4日,2013维也纳爱乐乐团北京音乐会系列第三场,演奏的是贝多芬第二号钢琴协奏曲和第一号钢琴协奏曲。
布赫宾德曾经跟随塞特尔霍弗(Seidlhofer)学习,同门中还有古尔达和阿格里奇。
布赫宾德的所处环境和经历不可谓不德奥,不过在这个时代,很多时候所谓德奥学派、法国学派和俄罗斯学派已经没有以前那么明显的界限,相互学习,相互融合,具体到一个钢琴家身上,你很难界定他是何门何派。
在布赫宾德身上,你完全感受不到肯普夫和塞尔金的风骨,却活脱脱阿劳的神韵。
他没有选用贝森朵夫(很难想象“维也纳之声”
不用贝森朵夫),除了源自和施坦威的密切关系之外,也体现了一个当代维也纳钢琴家的美学倾向。
触键谈不上干净,力度变化稍欠丰富和平滑,但轻盈之处仍然清晰而富于穿透力。
他的音乐血肉丰满,筋骨可辨,诱人的细微速度变化和动态的节奏把握可谓劲道老辣,作为一名当代演奏者,他在音色变化上的功力同样一流而天才,虽然不如很多非德奥系钢琴家那么丰富,但同样充满了精妙的变化——这是在唱片中听不到的。
虽然事先并没有安排返场曲,受到场内听众热情的感染,布赫宾德还是安可了一曲《维也纳晚会》(格林弗尔德[AlfredGrünfeld]根据小约翰·施特劳斯的《蝙蝠》而作的演绎曲,并有布赫宾德自己的再度改编),更是五光十色,妙不可言。
他的贝多芬,在旋律的呼吸和分句上完全体现了当代演奏家的高度,与此相比,历史上很多演奏大家的贝多芬都“太粗糙了”
,布赫宾德的分句非常考究,富于逻辑而不拘一格,时常令人耳目一新,你完全不会觉得不德奥,但又非常富于想象力。
维也纳爱乐开场第一声弦乐就没奏齐,我坐第一排,听得比较清楚,有懈怠的原因,也有没有指挥的原因,这时候平常的室内乐功底就显出来了。
这样的乐队编制,没有指挥不可能完美(布赫宾德又缺乏控制)。
不过室内乐训练能让乐队迅速调整和精确归位,并不受限制地表达情感。
说到贝多芬,很多朋友可能会怀疑维也纳爱乐的贝多芬不够“德国”
(其实我一直觉得这不应该成为一个话题),虽然贝多芬是在德国波恩出生和成长,但是他的个人风格都是在到了维也纳之后才逐渐形成及成熟的,我也注意到,此次维也纳爱乐上演的所有贝多芬作品——第一、第三、第四、第五号交响曲,以及第一、第二、第五号钢琴协奏曲——都是贝多芬在维也纳时期的作品。
就这个意义讲,由来自维也纳的乐团来演奏贝多芬的“维也纳时期”
的作品,似乎非常名正言顺。
结束后到后台,跟康奇(ChristophKoncz)聊了聊,他就是电影“红色小提琴”
中的魏斯(KasparWeiss),今年已经26岁,使用一把1772年的瓜奈利,英俊潇洒,一表人才。
还有一位老爷子(RainerKüchl),卡拉扬时代就是维也纳爱乐首席了,当时还是小伙子,现在成了功勋元老,他绝对算得上乐团的“米迦勒”
,可以令所有与维也纳爱乐合作的独奏家和指挥家都不寒而栗……但是面对乐迷却极为谦逊和蔼。
活化石啊,真想要一绺头发留作纪念(原谅我这么想吧)……有幸能够欣赏全部三场音乐会,维也纳爱乐,明年见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