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文学

神坛上的马勒(第1页)

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神坛上的马勒?

banner"

>

20世纪可以说是马勒的世纪,特别是后50年,马勒的交响乐成为炙手可热的曲目。

作为一名当代的乐迷,没有听过马勒的作品简直是不可思议的,CD唱片店里没有马勒的唱片也是不可想象的,即使在一名初级爱乐者的数量有限的收藏中,都可以轻易找到几张马勒的作品唱片。

而作为指挥家来说,仅仅指挥过马勒的个别交响乐作品的经历显然是苍白无力的,并可能令人无地自容。

大多数声名显赫的指挥都把灌录马勒全集作为自己雄心勃勃计划的一部分,甚至在已有的马勒全集录音中,不乏名不见经传的指挥(及乐团)。

马勒现象

马勒现象可谓是20世纪最值得关注的音乐文化现象,从生前的声名显赫,到身后的一度遇冷,再到如火如荼的井喷式的“马勒热”

当然,马勒在世的时候,他作为一名指挥的名声要比作曲家更大一些,他的作品不如理查·施特劳斯的卖座。

这多少有点儿像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老巴赫在世的时候,是一名受到尊重的技艺非凡的管风琴大师,但没有多少人将其作品奉若神作,直到100多年后,随着门德尔松等人身体力行地推动,巴赫无出其右的地位才最终获得认可。

在马勒去世后,他的作品有被人遗忘的趋势,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其一,马勒在世的时候,有相当数量的演出都是由他本人执棒的,去世后,无论是后继者还是乐团都不再有这样的义务(包括在美国亦如是);其二,纳粹执掌德国后,犹太人马勒的作品很难获得演奏机会;其三,由于缺乏时间的洗练,与他同时代的音乐家们还没有认识到其作品的价值。

两次世界大战的纷扰使得欧洲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特别是在人的精神领域。

无论是在法国还是在德国,一片萧瑟破败的景象,最美好的人文景观也饱受重创,人们在痛苦中前行,发现再也回不到神话般的浪漫主义时代。

后工业时代的焦虑、紧张、生硬、扭曲、痛苦、绝望……无时无刻不体现在同时代人的作品——以及此前马勒的作品中。

走上神坛

人们逐渐发现,马勒的作品尤其能够体现现代社会的种种情绪、思潮、人文气质——马勒的音乐反映的就是我们的时代!

他的作品永远是优雅与丑陋、葬礼回响与天堂之声、自然风光与哲思冥想缠绕在一起,各种矛盾与冲突、各种在以往的音乐作品中不可能同时出现的彼此对立的风格、气质、情绪在马勒作品中熙熙攘攘,纷繁呈现。

他敏锐地把握到了即将到来的那个乱世的脉象,在他的音乐中深刻地探索着未来的音调。

需要知道的是,马勒的崛起,并非因为其音乐简单的“好听”

——事实上,他的作品中,旋律和主题常常是“不好听”

的,这一做法有贝多芬的影子,在贝多芬与海顿紧张的师生关系中,比较突出的一点便是贝多芬常常采用在海顿看来太过随意和粗俗的旋律作为主题,然而他化腐朽为神奇的设计往往令音乐焕然一新,整个作品保持着极高的品质。

马勒作品中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

但不仅如此,在他作品中更有那些故意揳入乐章之间的刺耳音调、俚俗小曲、扭捏作态的曲调、生硬别扭的旋律、怪诞夸张的曲风……同那些最优美的音乐杂糅着、对置着、交错着,一幅乱世的景象,天堂与地狱的结合体……他的音乐是我们时代最为贴切的精神描述。

在20世纪后半叶,作为作曲家的马勒声誉渐隆,整个世界仿佛一夜之间如获至宝。

每个乐团都以演奏马勒的音乐为时尚,他的交响乐几乎成了每场音乐会必备的曲目,上演率甚至一度超过了贝多芬的交响乐。

指挥界的马勒专家和权威层出不穷,交相辉映。

有关马勒的学术研究、传记和相关文献的出版也如火如荼,一时间马勒遍地开花。

就像马勒自己预言的:“我的时代终将到来。”

唱片工业的马勒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被帝国背叛后,我决定辅佐魔王开局在大唐迎娶长乐我渡了999次天劫桃运神戒精灵之这个捕虫少年稳如老狗逃荒,我靠千亿物资空间养活四个崽木叶:从只狼归来的鸣人快穿攻略女配要黑化我不是枣子哥诸天从蜘蛛开始美漫里的恶魔果实半盲女的英雄之旅穿成年代文女主的娇气继妹全球高考风暴女法医的刑侦日记[穿越]紫藤花游记工具人罢工之后[快穿]福女娇妻带着空间穿八零为美好群星献上祝福都市:我全家都是主角大明:爷爷,我不想当皇上啊养成一个大唐我在通关游戏当大佬娇妻难逃:总裁蜜宠上瘾无尽海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