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采访时怎样确定重点采访对象?原则上,采访对象应该是与报道事实直接有关的当事人、事件的参与者和目击者,或虽不是当事人,但却是了解有关情况的知情者、能够发表见解的权威人士和代表人物。
在广播电视发达国家,受众对广播电视节目的参与程度越来越强,每当发生重大新闻事件,各层次受众往往被请到电台、电视台发表见解。
由于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节目之中,美国等国家的广播电视机构专门设置了预约记者。
预约记者的任务是为节目约请适合上电台、电视说话的客人,一天大约要预约25个左右的广播、电视客人。
海湾战争期间,的新闻一天24小时不间断进行报道,其中大部分时间都是对政府首脑、权威人士、专家、观察家及普通人的采访。
这样,将事件和反映结合起来,报道不但立体化而且具有深度和人的情感因素。
受众的参与是广播电视节目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对采访重点对象的确立提出了特别要求。
换句话说,记者采访前和采访过程中必须考虑请什么人上广播、电视,上广播、电视后在报道中起什么作用。
山西电视台的《重访大寨录》专题报道之所以引起观众反响,很大程度上在于节目中穿插了对郭凤莲的采访,还有对当年的知名人物“铁肩膀”
梁便良的采访,以及过去和现在都担任大寨干部的宋立英夫妇。
观众从屏幕上看到当年风云人物的现实模样,听到他们的声音,了解了他们的现状,满足了对人物命运的关切心理。
同时,也获得了今天大寨的诸多新的信息。
节目中同时采访了其他的知名人物,但相比之下,郭凤莲给观众留下的印象最深。
如果没有郭凤莲的出场,《重访大寨录》就不可能引起观众的特别兴趣和关注。
3.声音选择
广播记者在采访时,通常要对声音的选择进行考虑,特别是现场录音报道的采制。
记者要对自然环境的背景声、工作场景的典型音响、人物采访的声音运用形式等进行选择。
这些工作应该在正式采访的前期进行通盘考虑。
同时,还要根据节目的形式进行比较具体的声音设计和构思。
在一些广播谈话节目中,还要对间歇的音乐、音响、歌曲插入的声音进行前期的挑选。
4.主要画面
电视记者在确定重点时,还要对报道主要由哪些画面构成进行思考。
画面是电视新闻报道的基本表现元素,报道内容主要是通过画面体现的。
在一定程度上讲,画面也是报道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正式采拍前,记者必须设想——
第一,未来的报道在画面表现上大体是什么样;
第二,估计能够拍到哪些画面;
第三,哪些东西必须拍摄到画面才能够有说服力;
第四,期望能够拍到什么样的形象画面;
第五,如果拍不到动态感强的活动图像,采取什么办法来构成特定的画面内容;
第六,以什么方式将采访对象引入屏幕,在画面上怎样出现;
第七,记者以什么方式出镜采访,以什么样的特定现场画面背景作衬托;
第八,哪些内容在画面上不好表现,采取什么形式来体现,同画面又怎样配合。
总而言之,就是要考虑报道由哪些主要画面来支撑。
实行采摄分工,记者或许不负责画面拍摄的具体操作,但是对主要画面的确定是必须要考虑的,这是电视记者采访的特殊性和电视新闻特性所决定的。
经验告诉我们:记者在采访报道的准备过程中,未来报道的形象应该是以观念的方式存在于记者头脑之中。
只有这样,记者才能在正式采访、拍摄、制作过程中胸有成竹。
作为电视记者,确定重点的着眼点不但要围绕报道选题来考虑,还要从电视屏幕的特定表现形式来考虑,以求达到理想的传达效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