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1980年在美国举行的哈特福德国际体操邀请赛中,她从高杠转体180度接前空翻落下时未能站稳,未完成动作。
高低杠是马艳红的拿手好戏,这个动作未完成是出乎意料的。
原因是她不习惯比赛使用的器械,国内训练时所用的杠较硬,而那里的杠较软。
马艳红失利后,马上要参加平衡木比赛。
她沉着冷静,稳当地取得了好成绩。
有一位记者在采访马艳红时做了下述提问:
记者:“小马,对于高低杠的失利,是否给你带来一些思想负担?”
回答:“没有呗。”
记者:“你其他项目都和大家差不多,有信心再夺冠军吗?”
回答:“有呗。”
记者:“你难道就没有什么思想顾虑?或者压力、波动?”
回答:“哎呀,中间才间隔20分钟,哪有那么多想法,前一个失败了争取下一个好呗。”
记者:“你一上场,观众席上连中国台湾地区来的华侨都喊‘马艳红,加油!
加油!
’人不多,声挺响,你听见了没有?”
回答:“我一点儿也没听见。”
这个例证是比较典型的在先入为主的观念的指导下提问的反差现象。
从提问过程中,我们可以窥见记者的意图,即想当然认为马艳红失利后产生思想压力,而后想到祖国的荣誉激起必胜信心。
记者一再追问,是期望能够上升到预想的思想高度,然而却事与愿违。
先入为主所带来的反差现象是端正采访指导思想的一面反衬的镜子。
从1958年刮“共产风”
到“**”
十年动乱,新闻报道中浓重的形而上学的色彩是同先入为主指导思想有关联的。
今天,这种色彩虽已淡化,但却没有杜绝。
这就提醒我们在提问过程中时刻防止先入为主思想的侵入。
辩证思想与差异形态:
提问过程中正确的指导思想应该是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把握具体运动着的客观对象。
辩证思维方法运用到提问过程中,就是通过寻找差别和变化提出问题,这个过程是记者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发挥作用并表现出来的。
为阐述清楚,我们不妨分析一下前边采访马艳红的例证。
首先,记者应该在头脑中产生一个概念,即马艳红的失利是意外差错,因为高低杠是她的拿手好戏;接着记者应判断马艳红没有因高低杠失利而产生思想负担,因为平衡木的成绩已经证明;第三步是推理,记者要推断出造成差异的可能原因。
最后,记者根据比赛中出现的意外事件提出问题:“未完成高低杠比赛动作的原因是什么?”
这是观众所关心的问题,也是马艳红想告知外界的问题。
在客观物质世界中,任何对象都是具体的,都是包含着多样性规定的。
不包含矛盾和差异的客观对象是根本不存在的。
因此,寻找差异现象是提出针对性问题的“钥匙”
。
(2)提问的方式
记者的提问方式是提问艺术构成的外部形态,采取什么方式提问取决于采访对象的合作程度及报道的特定要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