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1776年,在北美殖民地宣布独立前不久,伦敦已有50多家报纸,欧洲大陆国家有近40家报纸,北美殖民地的报纸超过30家。
到18世纪中期,报纸的形式、内容已经形成一定规范。
记者的采访速度、节奏加快,报道质量不断提高,新闻视野进一步拓宽。
1835年,世界上第一家通讯社——法国的“哈瓦斯通讯社”
成立,带动了记者采访活动的进一步发展。
之后,1848年“美联社”
在芝加哥成立,1849年德国“沃尔夫通讯社”
成立,1850年英国的“路透社”
成立。
由于通讯社具有“新闻采集托拉斯”
的特性,各地记者的采访活动构成庞大的新闻采集系统,因而可以提供大量的内容广泛的新闻。
(2)飞跃发展时期
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20年代,报纸、通讯社新闻业务形成世界性格局;电讯新闻诞生,促使记者采访报道进入飞跃发展时期,新闻采访不断探索自身的规律。
这一时期,报道形式、新闻文体形成一定风格;新闻的真实、客观、公正、准确的报道原则得以确立;新闻五要素、导语写作、倒金字塔结构等新闻写作要领在电讯新闻的带动下得到确认;尊重事实、用事实说话、新闻是事实的报道等报道规则逐步明确起来;报刊的言论与客观报道逐步分开;新闻语言也逐步趋向于简洁、明白;报道方式也越来越多地采用直截了当的方式。
这一切变化和发展对记者的采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现代记者的采访活动伴随着电讯新闻的出现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及至19世纪40年代末,沃尔夫通讯社、哈瓦斯通讯社先后尝试用电报发送新闻,从此引发了电讯新闻的诞生。
电讯新闻的诞生使记者的采访速度、报道方式发生了戏剧性变化。
由于当时电报业务因各种原因时而发生中断,记者必须以最简洁的语言、最直接的方式报道新闻。
因此,便提出了导语写作必须包含新闻五要素的“定律”
,导致了倒金字塔结构的形成,奠定了新闻文体及写作风格的形成。
此外,由于通讯社向许许多多的报纸提供新闻,为了让更多的报纸采用它的新闻,通讯社向记者提出采写新闻力求客观,不掺进个人的意见,不偏袒任何一方。
因为当时许多报纸有政党色彩、政治倾向性很强,报纸内容充满了形形色色的政治意见,通讯社采取不偏不倚的态度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的。
例如:1856年美联社驻华盛顿记者劳伦斯·戈布赖特曾这样阐明这一原则:我的职务是传送事实。
我接到的指示不允许我发表任何评论。
我写的报道是送给各种政治态度的报纸的。
因而,我只报道我认为是正当的新闻,而且力求真实和不偏不倚。
后来通讯社这种报道新闻的观点也被报纸所接受。
报纸的意见逐步同新闻分开,意见发表在社论版,采用不署名形式。
读者、特约撰稿人、专栏作家发表的意见采取署名形式,登在社论对页的专栏版。
记者采写的消息以报道事实为主,新闻中尽可能避免发表意见。
随着实践经验积累,新闻报道的真实、客观、公正、准确的原则便得到了确立。
资本主义工业化社会的发展,对记者的新闻采访活动提供了科学技术条件。
蒸汽印刷机、双面印刷机、自动排版机、新闻摄影等技术的发明改善了报纸排版、印刷程序,提高了版面效果;电报的发明加快了新闻的传递;交通业的发展加快了报纸发行。
可以说,在工业化时代,是报纸、通讯社记者大显身手的时代。
值得特别提及的是,在工业化时代,无产阶级记者的新闻活动揭开了新闻事业发展历史的崭新一页。
1848年6月1日,马克思主办的《新莱茵报》在欧洲革命**中诞生了。
马克思、恩格斯、卢森堡、李卜克内西等革命先导的新闻实践活动,为无产阶级记者树立了光辉典范。
在工业化时代,记者的采访活动由巩固提高上升到飞跃发展,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历史演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