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快频率剪辑手法的特点是,选用固定镜头(机位、焦距不变)较多,即使选择运动镜头也一律剪掉起幅、落幅,并注意选取那些摇的幅度和范围不大,推、拉的距离不大的镜头,因为只有这样剪辑才能加快速度,提高剪辑频率。
在镜头长度处理上,特别注意保留短镜头,画面停留的时间较短,一般只有三四秒,间以插用大量的一两秒的镜头。
快频率剪辑手法的特点,对解说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电视记者在写作中对材料的选择、主题的提炼、角度的选择要通盘考虑,解说词写作要更为凝练,以适合这种剪辑手法带给观众的淋漓尽致的视觉感受。
(3)解说与全声音剪辑
全声音剪辑手法的运用使电视报道更为生动,在某种程度上,对报道风格的形成起到一定的作用。
这种剪辑手法对解说的写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解说和“画内音”
有机结合,和报道的风格保持一致。
在一部作品中通篇使用“画内音”
,即靠人物的对话,主持人或记者在现场的描述以及同期声来表现主题,而不用“画外音”
,即解说来叙述作品表达的主题。
这种剪辑手法使作品显得更真实、更逼真、更生动,从而创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气氛。
它强调的是现场感,是真实、是活生生的声音——人和自然界的声音。
全声音剪辑法不仅仅是一个技巧的运用,对报道内容的展示也起到了特殊的作用。
比如,通过人物的不同声音,揭示不同观点,展示矛盾和冲突。
同时,技巧也成为一种报道手法。
解说词往往要在全声音剪辑的前后加以说明强调,突出人物的特征,内容的重点,矛盾的展示。
可以说,全声音剪辑手法的衔接、“画内音”
段落的处理,离不开解说的黏合。
(4)解说与浓缩剪辑
浓缩剪辑法要求解说的写作更为简练清楚。
浓缩剪辑手法要求通过大量地压缩剪辑,把作品的精华提炼出来,在有限的时间和篇幅内为观众展示更多的货真价实的内容。
解说必须配合画面简洁清楚,突出新闻价值。
我们不妨试一试,10分钟的解说压缩成5分钟后,报道反倒显得更紧凑、更洗练,内容反而更突出。
依此类推,越是压缩的剪辑,越能突出重点,越能把握主题。
画面剪辑如同写文章一样,以简练为贵。
报道的力度和力量并非以其长度来衡量,而以其质量为衡量的标准。
画面的简洁,本身就提高了内容的“含金量”
。
浓缩剪辑手法对删减冗长、枯燥的画面无疑是最有效的“清洁剂”
。
对解说来说,也起到了同步的删减作用。
(5)解说与多技巧剪辑
多技巧剪辑手法的运用,要求解说写作的层次划分更为清楚,段落更为紧凑,必要时还要作难以割舍的压缩。
电子科技的飞速发展为电视节目制作提供了高技术保障。
多技巧剪辑手法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它动用电视特技台,使用各种技巧进行剪辑,使画面更清晰,层次更丰富多彩,更能打动观众。
多技巧剪辑手法在电视新闻报道中是根据报道的特定需求加以运用的。
在欧美及日本等发达国家,多技巧剪辑在电视深度报道,在纪录片的片头、结尾、过渡等段落中经常使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