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设计话筒后问题多多益善,记者采用什么方式,设计什么具体问题,应根据具体题目确定。
不过,有两条准则要遵循:
其一,讲求逻辑;
其二,分门别类。
记者设计几十个甚至上百个问题不能是漫无边际,毫无关联的。
较好的办法是按照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分门别类设计问题。
《空军报》记者陈乃文在1981年9月为采访黄植诚,第一次采访设计119个问题,第二次采访设计130多个问题。
他将问题分类为重点了解、详细补充、一般询问、需要核对等几大类别。
(2)话筒前问题设计
广播电视记者在采访前还要考虑同期声提问。
广播电视采访有严格时间限制,许多采访是分成若干片段在节目上出现的。
这就要求记者设计问题时多考虑广播电视特点,这里有两条准则要遵循。
其一,准确具体;
其二,简洁口语。
多数情况下,广播电视话筒前的采访都是简短的快速采访,记者提问时间极为有限,时间长度是设计问题时必须要考虑的因素。
由于时间限制,记者的提问不能含混不清,也不能包罗万象。
前期采访时,记者可以提一些概括性问题,如“请你介绍一下基本情况”
,“事情大概经过是怎么样?”
这类问题,话筒前则不能这样问。
话筒前提问主要方式是直截了当,问题必须具体准确、简捷、口语。
怎样才能达到准确、具体、简捷、口语这个基本要求,也是最高标准呢?主要在于有没有抓住问题关键的能力。
《电视记者工作》一书作者罗伯特认为,设计3~5个合适的问题往往需要一天时间。
这说明了什么?说明屏幕前问题设计必须做到万无一失。
许多缺少经验的初学者,搞一段采访后,往往误以为电视采访十分简单,拍几个画面,提两个问题就可以了。
实际上电视上的采访要能够达到一定水准,可以称为是高、难、深的综合标准。
问题采访常常触及比较棘手敏感的社会问题,或普遍存在的具有倾向性的社会现象,因而,揭示这些问题与现象的社会根源,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与途径是这类采访题目的主导传播意向,故此,问题采访是一种具有深度的观点采访。
观点采访要求记者设计的问题具有逻辑性,一环扣一环。
一般来说,观点采访前思路必须放宽,头绪必须厘清。
否则设计的问题在逻辑上是毫无联系的,得到的回答则将是零乱纷杂的。
以上我们对采访前设计问题的通用规则、具体方法做了重点阐述。
最后还要提醒的是,设计问题不等于照本宣科,在实际采访实施过程中还要灵活把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