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多巧,宴会厅坐落在这奇景的正前方,相当于电影院中央的前七八排。
……紧跟着一股蘑菇云就遮天蔽日地朝半空滚滚升起,活像银幕上的世界末日。
十来分钟后,尘埃落尽,躺在那里的只剩高高一堆废墟。
……那座灰楼的每块砖好像同时都裂了缝,驯顺地、有条不紊地在我们面前酥了,散了,瘫了下来。
在上述描写中,萧乾先交代了观察的位置。
一般说,观察的位置不同往往观察结果有差异。
因而观察中要想不漏掉细节,看清细节,首先要选择合适的位置、理想的角度。
接下来具体描述,着墨不多,但却给人极形象、逼真之感。
作者下笔写了天上的蘑菇云之后,转笔便写地下的废墟,然后回过头又转述“每块砖好像都裂了缝……”
作者着眼三处细节,便把定向爆破这个当时我国人民尚不了解的神奇般的技术展现出来。
萧乾先生是一位大手笔,然而他的逼真描写是同他的观察入微分不开的。
细节观察是中外记者都十分注重的采访能力。
美国《电子新闻写作》一书作者丹尼尔·格雷夫认为:“没有一个人会注意在他或她周围发生的一切事情。
如果这样做,就会事倍功半。
一个出色的记者,往往选择一些值得研究的目标加以观察,而放弃另外一些目标——这是他们观察的诀窍之一。
出色的观察家绝不会让一个事件吸引住他的全部注意力。
相反,他会用眼睛环视,用耳朵去倾听。
他停下来,集中注意观察一些细节,然后再转向另一个细节。
这些细节,记者事后是不可能再观察到的,因此一定要一次成功。”
“抓不住有意义的细节,就成不了一位精细的观察家。”
丹尼尔的话,不仅讲述了细节观察的方法,而且指出细节观察的重要性。
那么,优秀记者在实际采访活动中是怎样观察、表现细节的呢?我们大家熟知的美国著名记者约翰·里德,在其《震撼世界的十天》一书中是这样描写“柏林巷战”
的——
城内的烟尘几乎使人窒息,而且如此浓密,以致红军的突击队在白天也须使用电筒。
约翰·里德没有写坦克隆隆,大炮轰鸣,火光四射,却着重写了一个细节,即“红军突击队在白天也须使用电筒”
。
这个细节完全可以让人们清楚战斗激烈的程度。
这样的观察,就比一般的场面观察高出一筹。
(3)注重观察人物活动和特征
现场的气氛除了场景烘托外,主要靠人物活动来表现,不能靠堆砌形容词。
对行动的描写,比对其他方面的描写,更能考验记者的观察力。
《新闻记者》杂志曾刊登我国新闻界前辈彭子冈回顾采访毛主席1945年赴重庆谈判的情景,当时彭子冈是在《大公报》工作的中共秘密党员。
如何处理只能有几百字的消息?如何破除国民党长期歪曲宣传毛主席的形象呢?彭子冈以为应该描述得朴实自然,让读者看了可信可亲。
于是,在文章中用了一段人物动作描写——当毛主席被张治中接到他家有着讲究的广漆地板的客厅当中,由于拘束而打了一只盖碗,并加了这样一句评述:“他好像是一位来自乡野的书生。”
今天看来这一笔,不但没有损害领袖的人物形象,而且自然可信。
注重观察人物动作,还要注重观察人的特征,力求把人物个性揭示出来。
《震撼世界的十天》一书中作者对列宁的观察就做到了这点。
请看下面一段描写——
……正是八点四十分,雷鸣般的欢呼声和掌声告诉人民主席团来了,伟大的列宁也在他们中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