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在新的历史背景下,黄植诚、李大维的行为体现的是爱国主义精神。
显而易见,不掌握同采访题目相关的政策,记者就难以确定采访报道的基调。
3.情况准备
采访前,如果能对报道的人、事件、问题的相关情况和内外在联系有较透彻的了解,头脑中将会形成十分清晰的立体线条,采访时就能知道从什么角度去接触事物、表现事物。
在某种程度上,情况准备对于人物采访和深度报道更具特殊意义。
我们不妨分析两个流传于国际新闻界的例证,先看看情况准备之于人物采访的作用。
△例证之一:
美国记者埃·杰·利布林采访赛马骑术师埃迪·阿卡罗时,提的第一个问题是:“你左脚的马镫比右脚的马镫高多少?”
阿卡罗对这个内行的知情问题反应极为强烈;兴致油然而生,不厌其烦地回答了记者提出的一系列问题。
△例证之二:
1939年,举世闻名的电影《飘》放映之时,女主角费雯丽从英国飞抵美国以示祝贺。
按惯例,费雯丽到达纽约机场后在记者室接受采访。
一个初涉新闻界的记者问道:“你在《飘》中扮演什么角色?”
回答是:“我无意同你这样无知的人交谈。”
这个拙劣的提问被作为新闻中的新闻在《纽约时报》上披露,从此这个例证成为告诫记者采访要做充分准备的反面“教材”
。
△对比分析:
上述两个典型的例子再清楚不过地显示出采访前情况准备充分或不充分的结果。
事实上,利布林提的第一个问题并不是他采访的侧重点,他用这个对采访对象知之甚微的问题开头,目的是引发采访对象的兴趣,以便为触及实质性问题打下交谈的基础。
那位向费雯丽贸然发问的记者,或许并不是一个“如此无知”
的人,他的失误在于情况准备上的疏漏。
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得到的启示是:做人物采访时情况准备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博得采访对象的好感,而是为了卓有成效地使他谈透所触及的问题。
这对于准备采访某位专家的新手来说尤为重要,因为专家是不屑于同新手交谈的”
[2]。
情况准备对于揭示重大社会问题与现象的深度报道不仅仅具有间接作用,而且直接关系到采访的入手点和拍摄的切入点。
1988年全国优秀电视新闻《浙江省盐业生产面临危机》是一条分析性新闻报道。
这种报道具有一定难度,要求记者全面掌握客观事态,预测事件的发展势头。
记者得知抢购食盐的信息后,用半个多月时间了解全省盐业生产情况,分析盐民大批外流、盐田荒芜严重、生产工具落后、劳动力结构老化的原因。
在了解大量情况的基础上,终于搞清了问题的关键所在,即原盐税价不合理挫伤了盐民的生产积极性,导致了一系列问题的连锁反应。
最后,记者将拍摄采访重点定在盐业生产连年下跌的岱山盐区,用对比手法深刻揭示报道主题。
新闻播出后反响很大,省政府很快调整了原盐收购价格并采取了其他措施,全省盐业生产日趋萎缩的局面很快得到扭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