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记者的判断应力求客观、准确,因而只有把握事物的全部意义,才能抓取到有特色的事例。
1979年全国好新闻作品之一《周末一条街夜市受欢迎》的作者安源生较好地把握了事物的意义,因而抓取了有特色的事例来表现主题。
11日晚上,骤雨初歇,凉风习习。
南京山西路各商店职工精心组织的周末一条街夜市里,商品琳琅满目,人群熙熙攘攘,顾客们在选购商品。
一位老教师在买到一张波浪式折叠椅后,又走进茶香飘逸的茶座,高兴地对人说:“这样的夜市布局合理,我们可以挑挑拣拣买件合意的商品,真是便民有方,生财有道啊!”
观察与判断在采访中是相互促动的一对因素。
老练的记者在现场采访一着眼便能入木三分,所谓一着眼便入木三分就是对观察与判断能力极强的形容。
在日常采访中,记者应该有意识地训练观察与判断力。
首先,可以问问自己想要观察什么?
其次,再问问自己期望看到什么?
最后,将观察的感受与判断自我叙述一番。
人们往往喜欢观看自己想看的东西,这是人们的正常举动。
然而,作为记者必须克制这种倾向。
同一事件的目击者可能对观察的事物作截然不同的叙述,这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没有的情形。
然而,作为记者必须作出同客观事实相一致的判断。
2.怎样进行观察采访
优秀的记者应该同优秀的作家一样成为一个优秀的观察家。
新华社社长穆青认为,一个人身上最灵敏的器官是眼睛,有些记者却偏偏不会使用眼睛采访。
如果讲“十八般武器”
的话,眼睛就是最锐利的武器。
可是,有的记者却不用它。
下面我们着重来阐述怎样观察,即怎样在现场抓取有价值的事实。
(1)抓取最有特色表现主题的典型事例
有些现场观察采访场面很大,内容丰富多彩,令人眼花缭乱。
记者在观察中要能够看出名堂来,要能够抓取最有特色的情境,判断什么是有特色的事实材料用以说明烘托报道主题。
举例来说,1980年1月13日,北京北海公园举行化装溜冰表演。
当时北海公园刚刚开放不久,游客很多,在冬季里搞化装溜冰表演还是比较新鲜的活动。
美联社驻北京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消息的导语是:今天是星期日,北京的龙穿上了冰鞋。
接下来在消息的主体里突出地报道了冰上耍龙灯这个节目。
记者为什么抓取这样一个典型事例呢?因为这个节目在记者眼里最有特色。
龙是中国的象征,不仅有特点,而且表现了主题。
上海电视台在报道全国简化字总表发布的消息中,集中采拍了南京路等地段马路两旁商店的不规则简化字招牌,非常形象、生动,对表现主题起到了烘托作用。
(2)抓取具有新闻价值的生动细节
在记者的观察采访中,能否抓取有新闻价值的细节,是对记者观察能力是否敏锐的检验。
现场场景往往复杂多变、稍纵即逝,缺少经验的记者往往容易被表面的现象吸引住,忽略了细节的观察。
怎样观察抓取细节?我们先来分析两个例子。
1980年3月《人民日报》连载我国著名作家、曾作为《大公报》记者采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老记者萧乾所写的《美国点滴》,文中有一段描写定向爆破一幢大楼的情景,完全是通过眼睛观察得来的。
下面截取几段细节描写部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