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事件专访的采访对象选择可以是当事人、目击者,也可以是能够对事件发表看法的人。
例如,海湾战争期间,运用专访形式,进行了多侧面、多角度披露新动向、新情况的信息采访,在全方位整体报道中产生一定影响。
信息采访属于为公众提供信息的一种采访类型。
在这种采访中,记者主要是从对方口中为观众获取信息,而不是为了让对方发表观点。
这种信息可以由事件的“制造者”
提供,这类事件往往是正在进行之中,信息同事件发展密切相关。
也可以由某一领域的权威、政界要人来发布,这类信息往往是比较重要的、外界欲知或未知的。
如1986年邓小平同志接受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60分钟》节目主持人迈克·华莱士的电视采访时,就发布一则重要信息:只要中苏关系的三大障碍得到解决,邓小平愿意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与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进行最高层的会谈。
由于信息采访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取信息,因而记者一般都准备好完整的文字材料,从中整理出最重要的内容。
采访对象既可以直接提供所要发布的信息,也可以依据某一事件或目的发布信息。
如果采访对象不善于上电视,记者一般都事先准备好一份详细的提纲提供给对方,并像现场即席一样先预演一次,以求取得最佳效果。
电视采访不同于文字采访,只要一上镜头就难以修改,因此不论做哪种采访,记者都十分重视屏幕形象和效果,既要把采访搞得生动活泼,又要给观众一种采访是现场即席进行的印象。
有些复杂的有一定深度的新闻事件采访也属于信息采访的范畴。
这种采访的目的,主要也是给人提供一种信息。
值得注意的是,与新闻事件有关的重要人士接受采访时,往往把所提供的信息与其观点融为一体。
这时记者就要分辨清楚哪些是信息,哪些是对方个人或所代表的团体或党派的观点。
(3)个性采访
个性采访注重人情味,力求以揭示某个人物的个性来更全面地反映一个人的本来面目,以便吸引观众。
在单独进行个性采访时,记者的落脚点不是在观点或信息上,而是在对方的个人生活、兴趣、工作、娱乐等方面上。
而一般观众对名人的这些方面恰恰极有兴趣。
在对名人进行严肃的采访时,高超的记者有时也穿插做一些个性采访,以配合观点、信息采访。
比如华莱士曾询问邓小平的家庭、工作、业余活动等方面的情况。
从发展的趋势看,最成功的个性采访似乎在朝着探究个人思想、揭示个人信念和行动的方向发展。
记者在正式采访前,首先研究采访对象的全部背景资料,从中筛选出关键性的问题,一一列出问题,并按逻辑顺序提问。
这类问题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成长阶段: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
抓住每个年代的特点,寻找不同年代的不同变化。
家庭:父母、兄弟姐妹、妻子或丈夫、孩子对他或她产生的影响以及本人对家庭生活的看法。
转折点:是什么时候在事业上发生了转折点?促成转折点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成功的标志:为什么获得成功或成就?是什么动力促成成功?靠个人的奋斗还是受到某人的帮助或赶上了某种机会?
个人信念:有什么样的个人哲学?对从事的事业、追求的目标有何设想?为什么?对整个人类有何信念?
个人习惯与特点:对生活、工作、学习、娱乐的态度以及与众不同的地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