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而且从报道属性上来讲,报纸调查性报道和电视调查性报道并无本质不同。
但是,报纸毕竟是文字的传播媒介,一切的事实和形象全都有赖于文字的描述和再现,因而记者的调查采访和报道其实是两个过程,最终见诸读者的是对调查采访素材的整理加工。
电视声画同步的媒介特性决定了记者的调查过程和报道是结合在一起的。
被调查者虽然难免因为摄像机的存在而有所保留,但记者的调查行为和调查现场的展现是同步的。
调查本身和记者报道无法分解地交融在一起,一次完成。
电视调查文体中,记者的调查行为成为报道的重要部分。
这一点,从《新闻调查》开播的第一期节目《宏志班》中,就清晰地凸显出来。
在《新闻调查》以后的节目中,虽然在选材上经过了一个漫长曲折的探索过程,但其作为节目外在特征的电视调查文体却始终变化不大。
记者始终是作为调查行为的实施者出现和存在的,他同时也成了节目的结构元素。
记者的调查行为包括记者对调查过程的分析。
展示记者调查行为还有另一层含义,就是展示记者对新闻事件的分析。
因为面对任何新闻事件,记者必然有自己的视角。
这种归纳分析一般由记者在调查现场面对观众串场完成,在形式上类似于常规新闻报道中的现场报道。
把调查记者的现场分析纳入记者的调查行为,是因为这种分析对记者的调查起着条理清晰化的作用。
在《新闻调查》大容量的节目当中,不能全部是冗长的调查取证,这样既无益于真相的揭示,也使节目在叙事上失去了节奏感,甚至给观众一种流水账的感觉。
正是基于以上的认识,《新闻调查》从创办的一开始就确立了由记者出镜向观众展示调查进程并进行现场分析的报道模式。
在展示记者对事件分析的时候,有一个界限必须划清。
那就是记者的分析归纳并不等同于记者的评价和议论。
记者分析的目的是条理调查的逻辑层次和叙事的推进,而不是主观的定性和议论。
因为在此时调查的过程尚未结束,调查还在进行中,事实的真相还没有完全浮出水面,观众还处于对真相的期待和判断中,议论和评价只会导致反感。
在《透视运城渗灌工程》的采访报道中,记者的调查行为在屏幕上得到充分展示。
1998年10月16日,《新闻调查》播出《透视运城渗灌工程》,记者在现场的调查表现十分出色。
调查背景:1995年年内,运城地委和行署共同提出,在半年内,投资2.8个亿,完成100万亩的渗灌面积,并迅速采取了行动。
然而,工程动工之初就有专家对大面积推广此项技术表示担心。
结果如何呢?
记者调查行为:临猗县和芮城县是渗灌工程的两个重点县,记者先到临猗县进行调查。
记者随意在路边停下车:“这些田间地头的渗灌地,有哪些用过?”
农民:“没有用过,劳民伤财。”
记者:“为什么呢?”
农民:“没有水,用啥?”
记者又来到了芮城县节水渗灌典型乡学张乡,全乡共有34个渗灌池。
乡长任干军说,全乡渗灌90%配套。
记者的观察很敏锐:“为什么很多渗灌池要建在路旁边呢?”
任干军(愣了一下,然后脸上堆笑):“你这给我问住了,我也不知道该咋说。”
为了查实全乡到底有多少渗灌池用过,记者请任乡长一起来到了学张乡建有渗灌池的公路边。
先看了4个渗灌池,乡长说这4个有3个都用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