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5.解说词顺序与画面场景的变化
画面在组接时往往遵循着同一场景的镜头相对集中的原则。
这样做能够与人们在实际生活中的真实情景相吻合。
比如,一个人在房间中做了一系列事情之后走到室外开始做新的事情,在一个地方办完某事后再到其他地方办事。
基于这样的生活规则,镜头的组接也应把同一场景中的镜头连续组合起来。
《藏北人家》是这样按照画面场景的变化来安排解说顺序的。
在上述三段解说中,显然,第一段与第三段都提到“清晨、天亮了”
这回事,似乎应该合并起来,中间不应该穿插一段描述白玛的内容,但结合着画面审视这三段词就会觉得贴近生活,自然流畅。
首先,白玛走出帐篷,踏着草原的晨露去打水,所感受到的是草原处处洋溢着的勃勃生机。
所以,用一句“草原的清晨,万物苏醒”
,恰到好处地描写了草原清晨的情境,也道出了白玛置身其中的真实感觉。
随着画面中白玛灌水、背水,一步一步向前迈动的沉甸甸的脚步,解说按照画面的变化进而讲到“18岁的白玛是个能干勤快的姑娘……每天要干很多重体力活”
。
画面中白玛把满满的一桶水背进帐篷,观众的视线也跟着白玛从帐篷外转进帐篷,所看到的是“阳光洒满帐篷,孩子们醒来了”
的情境。
这段画面在编辑时遵循了同一场景的镜头相对集中的原则,把帐篷外的一组镜头进行了连续组合,包括晨光中的草原和清澈的溪水,马儿悠闲地吃草,白玛灌水、背水等,随着白玛背着水走进帐篷,场景也自然地从室外转到室内。
这组镜头的组接是合乎生活逻辑的,解说词的先后次序也顺应了画面场景的变化,使画面与解说配合得严谨而完美。
6.解说词与画面信息的理解
解说词有别于一般的文字文章,文字文章是为了给读者阅读,所有信息都要借助于文字表达,而解说词是为了促使观众观看画面、帮助观众读懂画面、引导观众思考画面而写的。
电视报道的主要信息应依赖于画面传达,画面受到某种局限时再借助于解说词。
画面已经表达清楚的,解说词再说就显得多余。
一段恰到好处的解说词,不仅会补充画面的不足,延伸画面的意义,而且能有效地吸引观众观看屏幕,使解说词与画面相得益彰。
《藏北人家》较好地做到了这一点。
可以试想一下,如果观众坐在电视机前,眼睛并没有注视屏幕,当听到“吃法很特别”
时,如果仍旧不把视线投到屏幕上去,那么,藏北牧民吃糌粑的精彩片段就被错过了,吃法上的特别之处也一无所知。
这说明,电视的“视”
字就意味着观看,听只是电视的一个部分,仅仅靠听觉是无法全部弄清电视内容的。
优秀的解说词是为“看”
而写,不仅要巧妙地吸引观众注视屏幕上的细微变化,而且要使观众思绪驰骋、浮想联翩,留给观众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
7.解说词与指示性代词
我们知道,解说词写作与画面配合时,应该特别注意不要与画面重复。
在解说词写作中,常常用指示性代词来引起观众的注意,避免与画面的重复。
这类指示性的词包括:这儿、这个、这里、这些、这样、这种、这边儿、这片、这类、这些人;那儿、那个、那里、那些、那样、那种、那边儿、那片、那些人等。
指示性代词的使用能吸引观众看屏幕,不看屏幕就无法知道指示性代词指的是什么。
指示性代词能避免或减少语言对画面的重复,画面已展示得清清楚楚的东西,语言就无须再描写,只要引导观众看画面就行了。
指示性代词能直接替代名词,省却一遍遍复述名称之累。
指示性代词能替代复杂的思想内涵和曲折的事件过程,能够简约地表达情感历程和思绪情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