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受众都注意到这一特点:优秀的调查性报道有非常高超的叙事艺术。
2.调查采访报道的特点
有人认为,调查采访报道不能作为一种独立规范的报道体裁存在,更没有对它进行所谓研究的必要,因为“一切好的报道都要进行调查”
。
针对这一观点,我们来对调查性报道与一般报道的“调查”
进行一番比较——
调查采访报道是从揭丑报道,即专门揭露政府和公共机构中的腐化行为和丑闻的报道发展而来的。
因此这种报道往往需要“打开封闭的门和封闭的嘴”
。
与一般的报道形式相比,调查性报道必须努力发现为了某种目的而被隐瞒起来的事实,更注重挖掘已发生新闻事件内在的、隐蔽的关系,并向公众分析这些内在联系的重大意义。
正如沃尔特·福克斯所说,调查采访报道往往来自“新闻报道主流外所获得的材料”
,也是“一个记者能够写出的一些最重要的报道”
。
它们潜藏在公众日常谈论的新闻事件之下,如果不是有敏锐嗅觉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记者,冒着风险,付出比日常报道多出数十倍的努力,将其揭示给受众的话,它们将永远不为公众所知。
相对而言,一般新闻报道总是受制和听命于突发性的新闻事件,强调记者应在第一时间赶往现场,以最快的速度告之大众;而调查性报道则注重解释那些被有意隐蔽、不欲为人所知的内幕,主动性更强,而对报道的时效则没有限制。
正因为如此,一个写调查性报道的记者可以用数周甚至一年以上的时间去搜集证据和材料,而从事一般新闻报道的记者则必须争分夺秒,抢在截稿之前发回报道。
究竟什么样的报道算是调查性报道?目前,学术界对于“调查性报道”
这一概念存有一定的争议,以下是西方新闻界关于“调查性报道”
比较有代表性的三种观点——
密苏里新闻学院《新闻写作教程》编写组认为:
调查性报道指的是一种更为详尽、更带有分析性、更要花费时间的报道,因而它有别于日常的大多数报道。
调查性报道的目的在于揭露被隐藏起来的情况;其题材相当广泛,广泛涉及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
著名的新闻研究专家罗伯特·格瑞斯认为:
调查性报道一般是报道某些人或某些组织企图掩盖的新闻。
他强调,在调查性报道中,调查和收集材料必须是记者的原创行为,而不是另一个人或另一个组织的调查行为。
选题和采访必须由新闻媒体独立进行。
调查性报道面对的是一个重要事实,对这个事实,某些人某些组织力图使其保密。
《新闻日报》记者鲍伯·格林认为:
调查性报道是对某人或某集团力图保密问题的报道,报道的事实必须是你自己挖掘出来的。
比较上面三个定义,尽管在表述上不尽相同,但可以从中看到调查性报道所必须具备的一些共同要素:
△一些人或组织出于某种目的,企图掩盖事实真相,保密信息。
△选题内容必须是重要的,为公众所普遍关心,具有广泛的关注度。
△真相的揭露必须由媒体相对独立完成,而非简单地将他人已经完成的调查进行报道。
△与其他报道形式相比,它的新闻采制时间与报道所需的篇幅都较长。
鉴于调查性报道在报界取得的巨大成就,西方的电视新闻界也开始了调查性报道的尝试。
其中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是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60分钟》节目。
《60分钟》因其对社会问题的细致调查和深入分析,成为美国闻名遐迩的名牌栏目。
《60分钟》的成功,彻底打破了电视媒介不能做调查性报道的观点,赋予了调查性报道以新的生命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