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张立军正坐在轮椅上调试一台小型风力发电机模型,桌上散落着齿轮与导线。
“你来得正好,”
他抬头一笑,“我在做一个实验??如果把‘火种芯’装进假肢控制器,能不能让它学会感知使用者的情绪?”
林正阳愣住:“你想重启‘心灵引擎’项目?”
“不是重启,是进化。”
张立军目光灼灼,“当年我们只想让机器理解人,现在我想让人通过机器更懂自己。
比如,一个残疾孩子操作机械臂时,系统不仅能执行指令,还能反馈‘你现在很紧张’或‘你做得很好’??不是冷冰冰的数据,而是像朋友一样的提醒。”
林正阳缓缓坐下,心跳加速。
这正是他南极归来后梦寐以求的方向,却被现实一次次搁置。
“你有原型了吗?”
“有,但缺一样东西??真实场景下的情感数据集。
我们需要成千上万普通人自愿分享他们的操作习惯、生理反应和情绪波动……这得建立极致的信任。”
“那就建。”
林正阳掏出手机,打开“共联网”
管理后台,“明天我就发布‘心灵图谱共建计划’,全球直播每一次数据采集过程,所有人可审计、可追溯、可退出。
我们要造的不是监控系统,而是一面镜子??照见人类如何与机器共生。”
两人彻夜长谈,草图画满整整十页纸。
黎明时分,林正阳忽然停下笔:“你还记得咱们当年在车库熬通宵,就为了给老头乐加个雨刷器吗?”
“当然记得。
你说‘哪怕刮不干净,也比瞎开强’。”
“现在想想,那不只是雨刷器,是尊严。”
林正阳轻声道,“我们一直在做的,不过是让更多人能在风雨中看清前路。”
一周后,“心灵图谱”
首期数据采集在云南山村启动。
参与者包括阿?、玛温、那位用振动床垫提醒奶奶的听障学生,以及dozens名来自战乱、贫困、残障背景的青少年。
他们戴上轻量化传感手套,操作经过改造的开源机械臂,完成抓取、搬运、装配等任务。
系统实时记录肌电、心率、脑波变化,并由AI提炼出“焦虑阈值”
“专注曲线”
“成就感峰值”
等维度。
结果令人震撼:同一动作,出身困境者的神经反馈模式明显不同于privileged群体,但他们展现出更强的适应性学习能力与情感韧性。
一位叙利亚少女在失去双手后首次“握住”
水杯时,系统捕捉到长达十七秒的高频愉悦信号??远超普通用户的快乐响应。
研究报告发布当天,全球多家心理学机构请求合作。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价:“这是人类首次系统描绘‘逆境智能’的神经画像。”
然而,暗流仍在涌动。
某国际权威期刊匿名评审质疑:“样本是否经过筛选?是否存在道德风险?让弱势群体成为实验对象,是否构成新型剥削?”
林正阳没有回避。
他在回复信中附上全程录像:孩子们如何自主决定参与与否,如何随时中断流程,如何集体投票选择研究课题。
“他们不是对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