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的佳什,更是振古励今,令人感发奋起。
夕阳也好,黄昏也好,在革命者眼中,原是同朝阳、晨曦一样清新可爱的。
卢森堡的《狱中书简》告诉我们,这位伟大的革命家当透过铁窗玻璃看到玫瑰色的夕晖返照时,竟然“如释重负地长呼了一口气,不由自主地把双手伸向这幅富有魅力的图画”
。
认为:“有了这样的颜色,这样的形象,然后生活才美妙,才有价值。”
“不论我到哪儿,只要我活着,天空、霞彩和生命的美便会跟我同在。”
“书简”
通篇透出思想的开拓和胸襟的博大,哪里有半点衰飒气氛!
捷克斯洛伐克革命者、著名作家伏契克被德国法西斯关进集中营。
为了摧毁他的意志,秘密警察将他带到郊外去看夏日黄昏、红日西沉的景色,意在诱使他逐渐颓丧、沉沦下去。
结果,这种阴险的居心遭到了伏契克的痛斥,他的斗争意志更加坚定了。
社会因素在这里固然起主导作用,但是,同时还有个对自然界事物的认识问题。
在古代人眼里,日出日落,像人由少而壮、由壮而老一样,或者和花开花落相似。
实际上,太阳除了自转而外,并未曾移动半步,倒是人们“坐地日行八万里”
,跟随着地球以每秒四百六十五米的速度,由西向东不停地自转。
人们每天傍晚,都同那位“兀坐不动”
的太阳爷告别一次,到了第二天清早又见面了。
日出、日落的概念,如同我们坐在疾驰的列车上,看铁路两旁的村庄、树木似乎在一齐后退一样,不过是一种错觉。
认清这一点,再去看落日、黄昏,也就不会产生迟暮、萧瑟之感了。
科学地说,旭日东升与夕阳西下,原是同一事物的两种景象,只是观察的角度不同而已。
记得一位著名作家在一篇散文中,叙述飞机上看日出的情景:当飞机起飞时,下面还是黑沉沉的浓夜,上空却已呈现微明,看去像一条暗红色长带。
红带上面露出清冷的淡蓝色晨曦,逐渐变为磁蓝色,再上面簇拥着成堆的墨蓝色云霞,通体看去,有如七色日光那样绚丽。
这种日出前的景象,竟与日落后的景观非常相似,证明了二者原本是同一的。
我常想,如果没有那次万米高空上的游目骋怀,我对于黄昏、夕照的印象,大概不会超出草原与海上的所见,自然也就不会产生上述新的认识。
看来,人类要想不断认识更新更美的事物,就须不断地扩展自己的视野,开拓新的境界,进行新的探索。
今后,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人和自然的关系也将不断地发展。
据说,当科学工作者观察微观世界时,无不为原子世界绝妙的排列而惊叹。
在登上月球的宇航员的眼中,表面温度高达六千度的烈焰蒸腾的太阳,竟像金盘一样美丽,柔和,光亮。
但不知月球上的黄昏、夕照是怎样的景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