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他说,面对苍凉萧瑟的秋光,人们会觉得思想沉静,心境澄明,清爽人骨,精神振奋,而那千娇百媚、浓艳繁华的春色,却会挑动人沉酣迷乱,浮躁轻狂。
秋天由炎炎夏日的繁华、激越转人宁静、安详,使人思想深邃,头脑清醒,有助于沉静地思考一些问题。
比如,每当我面对白云、黄叶、雁阵、澄潭的无边秋色时,都联想到,人过中年也应该像秋天那样,“收拾雄心归淡泊”
“絢烂至极归于平淡”
。
二
淡泊,是一种人生哲学,一种生存方式,也是一种审美文化。
它的内涵十分丰富,大体上涵盖了平淡、冲淡、素淡和散淡等多方面的意蕴,反映出一个人内在的襟怀与外在的风貌,但集中地表现为一种人生境界,精神涵养。
“少年心事当拏云。”
人在年轻时节,雄心勃勃,豪情四溢,充满了奇思、狂想,敢于藐视权威,勇于冲锋冒险,不主故常,不怕失败;在青年心目中,无事不可为,无事不能为。
这是最为难能可贵的。
当然,有时也会闯出一点“乱子”
,撞下几处伤疤;由于虚荣心作怪,或者经验不足,有的也难免逞强、使气,显示、卖弄。
“春行秋令”
,要求青年人都像老年人那样宁静与淡泊,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应该的。
及至他们饱经世事的磨炼,“阅尽人间春色”
,历遍世路艰辛,“淡妆平步人中年”
,那时,便会显得成熟与历练,不再担心失去或者错过什么,也不肯茫然地赶冲某种喧腾的热浪,便会觉得天高地阔,极目悠然。
这种宁静与淡泊,会使人们显示智慧的灵光、超拔的感悟,以“过来人”
的清醒与冷静,对客观事物作静观默察,持超拔心态。
平淡不是消沉,乃是修养已深,思想和见解均已成熟,返于纯粹自然,而无丝毫做作。
因为是自然的表现,不能包装,也无法模拟。
如果拿文学来比拟,这种人生境界,有如陶渊明的诗文,看起来平淡质朴,却是无从学起;李太白、苏东坡的作品也是这样,纯粹自然,近于天籁,后人也有刻意模仿的,但总是学不到家。
平淡是诗文中的一种很高的境界,苏东坡就有“寄至味于淡泊”
的说法。
平淡不是气象萧索,不是淡而无味。
苏东坡说:“大凡为文,当使气象峥嵘,五色絢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
看来,平淡正是臻于成熟的表现。
诗文如此,人生何独不然。
正是由于淡泊是一种人生境界,在人的心理素质上,首先要求能够看得开和放得下。
看得开事物的发展规律,对于名利、权势等身外之物不可看得过重。
庄子讲过,外物偶然到来,只是寄存于此,寄存的东西,来时不能阻挡,去时不能挽留。
有些人在对身外之物的追逐中常常迷失了自我,这实在是一种缺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