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因此,中国人非常重视父母与子女的传承关系,而西方人,尤其是信奉基督教的人认为生命为上帝所赐,无论是为父还是为子,均是上帝的臣民。
这种思想反映在现实生活中,就是不大看重父子之间的传承关系。
孔子非常强调这种先后关系,并且强调要各遵其位,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
父要像父,子要像子。
父如何做才能像父?“慈”
也;子如何像子?“孝”
也。
在孔子眼中,父慈才能子孝。
孔子反对单方面的“慈”
,也反对单方面的孝。
父慈子孝,家庭才能和睦。
假设有一方做得不好,不论是为父的做得不好,还是为子的做得不好,家庭都不会和谐。
父慈子孝的,最早出自《礼记礼运》:“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
只不过在《论语》当中,阐述得更细致、更明白罢了。
在《论语》中,关于父慈的内容不多,而关于子孝的论述却不少。
据统计,《论语》中有十九处提到孝。
这原因大概是因为《论语》为孔子的弟子或者再传弟子所编,他们更重视这方面的内容。
三、兄弟关系
在人类历史上的很长时期,人并不能节制或者计划生育。
因为避孕技术不发达,堕胎既不容易操作也不人道。
这样,男女结婚以后,生儿育女便成为一个自发的过程。
这种情况下,一对夫妇可能有多个孩子。
孩子多了,就产生了兄弟姊妹关系。
如何在家庭当中处理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就成了孔子与他的弟子们思考的问题。
孔子提出“悌”
的概念来解决这个问题。
所谓悌,最初的意思就是做弟弟的定要尊重兄长。
当然,这是个相互的过程,当做弟弟的尊重兄长时,做哥哥的就要爱护、关心、照顾自己的弟弟。
只有这样,兄弟之间的关系才能处好。
至于姊妹之间的关系,同样如此。
孔子教导他的学生们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学而篇第一》)。
由此看出,孔子是非常强调悌的,把悌与孝并列。
《论语》中讲,“孝梯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四、君臣关系
君臣关系有狭义理解与广义理解之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