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存在、自己与他人和周围事物的关系以及对自己行为诸方面的意识。
这种意识是通过思维起作用的一种领悟,即主体对有关自己诸方面的领悟。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自我意识是通过与他人的交往而获得的。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库利提出了“镜中之我”
的理论。
“镜中之我”
就是指人是通过观察别人和自己行为的反应而形成自我意识,完成自我评价的。
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之间出现差距,可能是因为自我认识不准(或高估或低估)造成的,也可能是由于怕别人取笑而有意高估或低估造成的。
自我意识障碍是人际关系的一大心理障碍。
要克服这种障碍,从社会来讲,就要加强对下一代人的培养和教育。
家庭、学校及教育机构都要重视培养下一代人的正确的自我意识。
此外,人格特征、自私与猜疑、嫉妒与羞怯等心理,都会影响人际交往的效果。
2.人际交往的心理策略(1)角色协议人际交往建筑于心理学的“自我状态”
。
即每个人在心理上都有三种自我状态:父母的自我状态,成人的自我状态和儿童的自我状态。
父母的自我状态是指父母对其子女的态度及行为而言,常表现为以权威与优越感为标志的统治、责骂和其他作风。
儿童的自我状态是泛指一切像孩子们的态度与行为,常表现为好奇、冲动、情绪化等。
成人的自我状态的特征是注意对事实根据和理智的分析,表现为能站在客观的立场上面对实际,能冷静的脚踏实地、合乎逻辑地分析情况。
在这三种状态中,每一种状态都可能对人有暂时的或长期的支配作用,并使人产生相应的感觉与行为方式。
角色认识的顺利进行也有赖于对交往角色的认知。
即对某人在社会上所扮演的角色身份的认知与判断及对有关角色行为的社会标准的认知。
每个人对自己所担任的角色行为标准的认知,决定了他在社会上的行为。
如师生关系、上下级关系等,在一般人心目中都有固定方式,一旦角色确定,便在客观上决定了交往方式,不懂得这一原则,将不会掌握好人际交往的尺度。
(2)心理相容如果两个人之间存在着心理相容,那么,一个人的态度与行为就很容易引起他人的肯定的反应,如果处于高度的心理不相容状态,对方的态度与行为则容易被否定。
为了达到心理相容,在人际交往中就应尽可能做到:
1肯定对方人类普遍存在自尊的需要,只有在自尊心高度满足的情况下,他才会产生最大程度的愉悦,才会对人际交往中对对方的态度、观点易于接受。
2真诚热情人际交往中,若对方感到了你的真诚与热情,显然会得到对方肯定的评价。
所以,在交往中,不但需要充沛的热情,同时又坦诚言明自身的利益,显得真诚而又合情合理。
3了解群体规范及对方的人格人际交往中应注意了解对方的群体规范,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规范,对其成员的影响是不同的。
同一规范会使得同一群体中的成员接受大致相同的教育,获得大致相同的知识,遵循同一的要求,因而对某一类问题会产生较为一致的认识。
(3)正确归因我们几乎每天都要对别人或自己的行为结果进行分析和推理,以此对别人和自己的行为进行解释的预测。
但是,由于人的认知的局限性以及种种主观因素的干扰作用,人们在进行这种归因时,经常会发生错误。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