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有的是良家子或古代名将的后裔,有少数甚至是文人出身。
但也有来历极不高明的,如倡家子、私生子、强盗之类。
又有的是胡越投降的小头目。
天下一统之后人才的需要较列国并立时并不减少。
有才就可擢用,尊崇无比的皇帝并不计较臣子的出身。
并且因为尚武的风气日衰,将才很感缺乏,使皇帝要计较出身也办不到。
(四)战争的结果大半靠将才。
卫青与霍去病二人从未打过败仗,每次都是大胜。
李广利个人虽武艺高强,将才甚为平庸,所以总是打败,或需重大的代价才能求得小小的胜利,如伐大宛的一次。
这也是兵制破裂的间接证据。
当时的边族无论人力、财力都远在中国之下。
文帝时中国投降匈奴的中行说劝诫单于说:
匈奴人众不能当汉之一郡。
然所以强者,以衣食异,无仰于汉也。
今单于变俗,好汉物,汉物不过什二则匈奴尽归于汉矣!
这种小小的胡人,在战国分立时赵或燕能毫无困难地单独应付。
战国时中国内部互相攻伐,战败的将很多,像赵括一类的笨将也不少。
但汉时成为大患的匈奴对燕赵并不是严重的问题。
当然到汉时匈奴方才组成一个坚固的帝国,战国时匈奴内部仍然分裂。
但匈奴分裂时中国也分裂,中国与匈奴的统一也同时实现。
所以匈奴统一虽或是中国感到威胁的一个原因,但决不是最重要的原因。
惟一可能的结论,就是战国时代的兵可用,汉时的兵不可用,只有遇到才将率领时才能打胜仗。
这是军队由流浪份子组成的当然结果。
汉武帝时代武功的伟大是显然的,是人人能看到的。
但若把内幕揭穿,我们就知道这个伟大时代是建筑在极不健全的基础之上。
(七)武帝以后——光武中兴
武帝后兵制的发展,一日千里的顺序退步。
例如屯兵的制度仍旧,并且范围日广。
宣帝时(公元前74年-前49年)为防止两羌内侵,用赵充国的计策,大量的在西北屯田。
然而边疆的屯兵第一代或者还是兵,第二代以下就有变成边地农民的危险,对当兵并无特别的热心。
宣帝五凤三年(公元前55年)匈奴因内部分裂而投降之后,边疆的大患消灭,所谓屯田更是有名无实。
宣帝以下又屡次在西域屯兵。
匈奴投降之后,本就不强的西域更不敢轻于为乱,所以中国略为屯兵就可维持西域的秩序,并非所屯的兵真正强盛。
武帝以后外族在中国军队中的地位日愈提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