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今日的中国好比一个坐吃山空的大破落户,可吃的东西早已吃净,现在专靠卖房卖田以至卖衣冠鞋袜去糊口,将来终有一天产业吃光,全家老小眼看饿死。
历代人口过剩时的淘汰方法,大概不出三种,就是饥荒、瘟疫与流寇的屠杀。
人口过多,丰收时已只能勉强维持;收成略减,就要大闹饥荒。
饥荒实际有绝对的与相对的两种。
广大的区域中连年不雨或大雨河决,这是绝对的饥荒,人口不负责任。
但中国每逢乱世必有的饥荒不见得完全属于这一类,最少一部分是人口过剩时收成稍微减少人民就成千累万的饿死。
瘟疫与饥荒往往有连带的关系。
食料缺乏,大多数人日常的营养不足,与病菌相逢都无抵抗的能力,因而容易演成大规模的传播性瘟疫。
试看历代正史的《本纪》中,每逢末世饥荒与瘟疫总是相并而行,这也绝非偶然的事。
饥荒与瘟疫可说是自然的淘汰因素,人为的因素就是流寇。
流寇在二千年来的中国历史上地位非常重要,甚至可说是一种必需的势力。
民不聊生,流寇四起,全体饿民都起来夺食,凶而互相残杀。
赤眉贼、黄巾贼,黄巢、李自成、张献忠是最出名的例子。
但流寇不见得都是汉人,西晋末的五胡乱华也可看作外族饿民的流寇之祸。
在民乱初起时,受影响的只限于乡间,但到大崩溃时城市与乡间一同遭殃。
例如西晋永嘉之乱时:
长安城中户不盈百,墙宇颓毁,藁棘成林。
朝廷无车马章服,唯桑版署号而已。
众惟一旅,公私有车四乘。
长安城中的人民或死亡,或流散。
至于乡间的情形,据永嘉间的并州刺史刘琨的报告:
臣自涉州疆,目睹困乏,流移四散,十不孝二;携老扶弱,不绝于路。
及其在者,鬻卖妻子,生相损弃;死亡委厄,白骨横野,哀呼之声,感伤和气。
群胡数万,周匝四山,动足遇掠,开目睹寇。
唯有壶关可得告籴,而此二道九州之险,数人当路,则百夫不敢进。
公私往返,没丧者多,婴守穷城,不得薪采:耕牛既尽,又乏田器。
后来刘琨转战到达晋阳(今太原),只见
府寺焚毁,僵尸蔽地,其有存者饥赢无复人色。
荆棘成林,豺狼满道。
城乡人口一并大减。
历史中所谓“人民十不存一二”
或者说得过火,但大多数人民都死于刀兵水火或饥饿,是无可怀疑的。
民间历代都有“劫”
的观念,认为天下大乱是天命降劫收人。
这种民间迷信实际含有至理。
黄巢的杀人如麻,至今还影射在民族心理的戏剧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