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文学

第20章 附录4(第1页)

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第20章附录(4)

banner"

>

这一段生动的故事,当然不能作为历史看,但也不是好事者的妄言。

很可能春秋末战国初新声中一个主题,就是前代的许多神话故事。

这可代表封建文化将消末时的一种最后的怀想与追念,其中因怀古不可复得而生的悲哀怨诉的声调特别凄惨动人。

即或不然,这段故事最少也是历史事实的一种艺术化的绝好描写。

由故事中可见新声靡靡悦耳,感人的魔力非常之深,性质近乎西洋所谓浪漫的音乐。

末流所趋,此种音乐甚至可发展到与今日的爵士音乐相类的地步。

(今日西乐中的“爵士”

一词,几乎可说是中国古代“靡靡”

一词的译名!

)传统的雅乐,比较深沉醇厚,近乎西洋所谓古典的音乐,不专以声调感人,较声调尤为重要的是声调背后的信仰与理想。

历史上大的革命时代,变化不限一方,而是普及于各部门的春秋末战国初,是中国历史上的大革命时代,除政治社会的翻腾外,音乐也起了空前的变化:新声代替了雅乐,浪漫代替了古典。

然而每逢革命,任何一种改变,一方面有人拥护,就是革命派,一方面又有人反对,就是保守派。

春秋末最有名的保守派,无论讲到政治社会制度,或是讲到音乐,都是孔子。

在《论语·阳货篇》中,孔子“恶郑声之乱雅乐”

《卫灵公篇》中,孔子的表示尤为清楚:“乐则韶舞。

放郑声,远侫人。

郑声**,侫人殆。”

孔子个人也的确能赏识雅乐,所以在齐国闻韶之后,竟至三月不知肉味!

但极端保守的理想,最后总是失败。

到战国时代,雅乐已成了古董,流行的音乐几乎都是新声。

《礼记·乐记篇》,魏文侯(公元前400年左右)问子夏说:“吾端冕而听古乐,则唯恐卧;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

敢问古乐之如彼何也?新乐之如此何也?”

这简短的几句问话,可说是音乐革命全部道理的一针见血之论,指明春秋与战国两个时代之间有一条不可强渡的鸿沟。

好古的人尽管推崇雅乐,真能打动人心的只有新声。

雅乐是祭祀与朝会或宴享时的必需条件之一。

祭祀时,以乐“降神”

,以乐“媚神”

至于朝宴时,“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是当然的。

这是封建制度下的一种礼数,并不是为消遣或娱乐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我是个么得感情的杀手兽世毛绒绒女王萌吐奶只为成就那些梦想造化之门我没想捉妖啊香江神探[九零]亚索的英雄联盟我是配角,超过了主角农家辣娘子有空间女帝:苟在深山,女儿将我吹成神反派女配,以武服人穿梭时空的侠客锦堂归燕不会真有人觉得修仙难吧从小镇做题家到首席科学家一剑倾国她心动之后我失忆了惩罪者:诡案迷凶原来我早就无敌了我在六扇门当差的日子沙雕仙厨的美食修真日常黄泉过阴人女尊世界的白莲花想当咸鱼实在太难了人在诸天,从被通缉开始